深圳湾人才公园
华强北聚集了几十个专业市场,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及产品交易中心
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
拱门以南是11.23平方公里的蛇口自贸区
1982年,建设中的深南路和电子大厦
2020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前,党和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这一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深圳蛇口工业区、华强北等地迅速起步,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以不平凡的业绩拉开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成为经济特区的重要发祥地。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成就。
本报今日转发《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报道,多角度为您集中呈现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敬请关注。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筚路蓝缕40年,深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战胜各种新挑战。《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近日印发。 27项目标任务要求,为深圳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路径。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深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起点,奋力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深化改革,提升竞争力
10月9日,“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开启。 5万个红包,每个200元,通过“摇号抽签”方式惠及民众,促进消费。
这是深圳市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为拉动内需开展的创新实践,也是数字人民币研发过程中的一次常规性测试。
在深圳,这样的改革创新举措并不鲜见。 8月24日,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后首批18家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今年初,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2020年工作要点,围绕先行示范区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大重点,将协调推进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等7个领域共43项重点改革任务。“企业没有事政府不插手,企业有好事政府不伸手,企业有难事政府不放手”,今年3月,深圳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在14个重点领域提出210项具体改革举措,力求“一网通办、智慧秒批、精准服务”。“改革实施后,深圳企业开办将实现‘一个环节、一天内办结、零跑动、零费用’办理。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以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改革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截至目前,深圳累计推出近250项“秒批”事项和近200项“无感申办”事项,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真正做到了“一网通办”“全城可办”。深圳还率先推动个人破产立法等,努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
今年1至7月,深圳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4.1%,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全面开放,带来新动力
9月11日20时,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满载货物的“湾区号”中欧班列整装待发,即将开始为期16天的洲际运输之旅。自8月18日首趟列车发出至今,已有1130吨、总值超7000万元的货物通过“湾区号”运抵欧洲。“深圳是我国口岸数量最多且唯一涵盖‘海、陆、空’全类型的‘口岸之城’。 ”深圳边检总站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深圳出入境人员2.42亿人次,日均达66.3万人次。
8月30日,深圳市政府与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开市客国际公司Costco签署总部经济发展合作协议,这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华南总部及首家旗舰卖场将落户深圳。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2000家,吸收合同外资近8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超40亿美元。
同时,一大批深圳本土企业也在全面对外开放中逐渐走向全球竞争的舞台中心。专注于海外市场的传音手机,产品在非洲的市场占有率高达45%;全球智能穿戴产品,八成由深圳制造;大疆无人机,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以上市场份额……
深圳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目前,深圳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班轮航线达200多条;国际客运航点41个,覆盖20个国家;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60城,2019年实现年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和年国际旅客量超500万人次双突破。
据深圳海关统计,2020年1至8月,深圳进出口总值达到1.88万亿元,同比增长2%,占全国外贸进出口的9.4%。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10月1日,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上,由1000平方米异形LED显示屏营造的“千里江山图”等震撼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这块显示屏,来自深圳市龙岗区一家名叫光祥科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家成立仅14年的公司,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圳主要以市场化力量推动创新。”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已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近年来,深圳还积极争取和布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弥补基础性研究薄弱的发展短板。目前,深圳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拥有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各类创新载体2642家。
今年上半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2.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一季度回升11.7个百分点。目前,深圳正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加大投入,绘民生画卷
10月3日9时许,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特区龙岗号”主题专列缓缓驶入横岗地铁站。
客家围屋、众人舞龙、大运中心等系列彩绘,让广大市民拥有了一座“流动体验馆”,成为深圳文化惠民、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缩影。
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月7日,深圳医改捧回了“奇璞奖”。经过近5年改革,深圳已组建13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5家区域医疗中心,初步建起一套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过去3年,深圳全市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109所,新建幼儿园257所,新增各类学位32.7万个,是全国一线城市中学位供给增幅最大的城市。
今年4月,深圳市面向年满60周岁以上的居民推出智慧养老颐年卡。持卡人可享受免费进入公园、免费乘坐公交车和轨道交通等多种服务。目前,已有超过50万人领到了这份大礼包。
今年1至8月,深圳教育、医疗等9大类民生支出1687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67.9%。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3年前的13%提升至目前的19%,公立医院平均财政投入占其总收入比重高达32%,而市民就医个人现金支出比重仅14%。
(摘自《人民日报》)
深圳蛇口——
改革开放 四十不惑
从小渔村、工业区到自贸区,再到先行示范区,蛇口的发展之路愈发清晰
从工业一路到工业九路,从太子路到海上世界,从老街渔村路到种着大榕树的爱榕路……沿着时间的风景线,在深圳蛇口的街头走一走,能感受到“特区中的特区”,40年中的变与不变。
2.14平方公里起步的蛇口虽小,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车4分钱的超产奖励,一条有海底电缆的长途电话线,一句改变中国人时间和效率观念、“燃”了40年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再到如今世界500强聚集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招商网谷,中国与世界最早连接的“第一窗口”蛇口,40年光阴里印着务实、奋斗、创新、活力的人与事的身影。
在深圳摄影师陈宗浩家的书房里,最显眼的是前海蛇口自贸区的新旧对比照。自1984年他调入深圳南油集团工作以来,每年他都会登上蛇口大大小小的山,在同一个角度,拍摄一张地标定格照。从小渔村到蛇口工业区,再到自贸区,陈宗浩的镜头下,蛇口正在生机勃勃地成长。
蛇口距深圳中心区25公里,东临深圳湾,西依珠江口,与香港元朗隔海相望。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轰隆隆的开山炮炸醒了蛇口,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幕。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从全国来到这片当时仅2.14平方公里的工业区。
在来到蛇口快30年的招商蛇口董事长、党委书记许永军看来,如果要把蛇口40年发展划成每十年一阶段的话:蛇口的第一个十年振聋发聩,是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前行的试验田;第二个十年,来自蛇口的政策、经验在全国各地得以普及;第三个十年,蛇口加快腾笼换鸟,如招商蛇口总部所在的南海意库园区,就是中国最早的“三来一补”厂房改造而来;第四个十年,蛇口是在国际化背景之下践行着中国的新城镇化。
对这段40年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一段新的历史。
2015年春天,在蛇口东滨路与南海大道交会处竖起了一道蓝色拱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由此诞生。拱门以南是11.23平方公里的蛇口自贸区。
从工业区到自贸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构想中,蛇口站立在新的起点之上。统计显示,截至7月31日,2020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出口总值1089.5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前海湾保税港区进出口总值854.7亿元,同比增长31.2%。
40年风雷激荡,改革发展浪潮风起云涌,蛇口的幸福宜居生活和奋斗向前的不息梦想仍未改变。 18岁就从北京到蛇口,现已30多年,从卖油条摆小摊起家、如今已是餐厅老板的郝连玉,就像这些“不变”情怀的注解——浓浓的人情味与几十年如一的坚守,这也是属于蛇口人的动人篇章。 (摘自《羊城晚报》)
深圳华强北——
多元化转型总站在风口
从电子重镇到美妆圣地,华强北40年来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方向,打造更丰富产业生态
华强北,是一个江湖,也是一个传奇,这里见证了深圳电子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也成为电子行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构成中国电子产业版图的中坚力量,“中国电子第一街”的美名传遍海内外。
深圳经济特区创立40年来,从初创到探索,从发展到突破,从转型到升级……对市场极为敏感的华强北,跟着深圳一起,一次又一次地华丽转身,引领潮流。
华强北的发展,可说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早在深圳经济特区筹备时期,电子业就被作为来料加工的主导产业。在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电子大厦动工前的1979年至1980年,来自内地和香港的电子产业资源已经不断地向深南大道和华强北交会处聚集。电子大厦于1981年1月动工,1982年8月建成,成为深圳的第一个地标。紧接着,1985年,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决定在深圳成立办事处,1986年正式成立了深圳电子集团公司,两年后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设立了赛格电子配套市场。
“那个时候,很多生产原料的电子元配件要按计划统一分配,就像粮票一样,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 ”今年85岁的深圳赛格集团原董事长王殿甫表示,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开业时候面积只有900平方米,后来整栋大厦八层楼都被改成了电子配套市场,解决了深圳乃至全国电子企业产业配套的问题,并汇聚起了华强北第一批创业者。
赛格电子市场构建了“以深圳为中心、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中国”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通过自主经营、控股、合作、特许加盟等运营模式,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办30多家连锁电子市场,从此拉开了华强北成为“中国电子第一街”的序幕,打造了如今全球闻名的完整而高效的电子制造产业链。
“如今在华强北,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华强北服务于全球的中小微企业,有电子元器件最齐全的现货库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哪一家商铺的元器件缺货了,到隔壁店铺一问就能马上解决问题。 ”华强电子世界总经理陈俊彬介绍。
除了电子产业,华强北还辐射了周边银行金融业、快递业、餐饮、商业地产等,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生态圈。如今在深圳的很多大型供应链公司,最早都是从华强北的贸易公司演变而来。
不仅如此,华强北自身也在转型升级的探索中。撕去电子城的标签,如今明通已成为华强北最火爆的美妆城,曼哈数码城、远望通信配件城等也正在转型改造美妆城的进程中,并已经逐渐形成外溢效应,这里会否成为下一个“美妆第一街”“日化第一街”值得期待。
2017年10月,深圳福田区出台了《华强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3年内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十大行动”,全方位扶持华强北创新发展。如今,走在华强北的街道上,你会发现,这里的业态早已不是单一的电子产业。今年最为火热的直播带货在华强北也随处可见。
对于华强北未来的发展,陈俊彬充满信心地表示,华强北商户超过4万家、从业人数达22万人,“作为华强北的从业者,我们要保持拓荒牛的精神,重新出发,在未来的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不能落下,我们要用华强北的创业精神、造梦精神,再创造一个辉煌的40年。 ”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