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治红本报通讯员孙贤郭尚儒
5月20日清晨6点,集合的号声响起,市消防支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队晶华北路中队副中队长段立凡准时出现在训练场上,和消防员们一起背着24斤的空气呼吸器开始5公里负重跑步训练,这是每天日常训练的第一项。
今年31岁的段立凡,祖籍河北沧州,2008年12月入伍,2015年到德州消防支队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队晶华北路中队任副队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获嘉奖两次,被市消防支队评为“2018年度安全工作先进个人”。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看我的,跟我上。 ”这是段立凡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段立凡始终以老兵的经验、新兵的激情投身到各项工作中。训练场上,随时可见他的身影。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不管严寒酷暑,他总是身先士卒身负空气呼吸器、消防水带总重达20公斤的装备,一遍遍爬上13层高的楼房,为队员做示范。在他的带动和严格要求下,他带领的消防中队上下人人掌握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业务本领。
去年,在改革转隶的关键时期,队员们动力与压力并存,期盼与忧虑交织,作为一名老士官,段立凡对队员们说:“不管消防队伍如何改,改制但不能改‘志’,实干的人不会吃亏,能干的人必有舞台,大家要坚定信心,一起加油! ”
越是危险关头越要逆火前行
今年4月24日12时,市区某工业园内喷漆车间起火。接到报警后,段立凡立即带领中队3部消防车16名消防员赶赴现场。到达火场后,现场已被蔽日的黑烟包围,且火势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经询问得知,起火车间内存放着数量不详的“二保焊”氧气瓶和甲烷气瓶。段立凡立即带领攻坚组队员在水枪的掩护下进入内部搜寻。“进入火场内部后,四周浓烟弥漫,伸手看不到手指,只能向着前面有发亮发红的地方前进。前进过程中感觉到温度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热,应该是接近了火源。 ”段立凡说,他走在队伍最前面,通过导向绳带领队员们走到火源地,发现有8个氧气瓶被火焰包围,随时有爆炸的可能。顾不得多想,段立凡立即带领队员冲上去将氧气瓶搬运出来。经过紧张的疏散,氧气瓶全部搬运到了安全地带,无一破损。“不知死,焉知生。 ”见多了因火灾、泄漏、车祸、水淹、塌方而导致人员伤亡的惨痛场面,段立凡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也认识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只要登上红色战车,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在我心中涌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越是危险关头,我越要浴血火场。 ”段立凡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参加消防工作11年来,段立凡先后参加各类火灾扑救、抢险救援及社会救助1600余起,成功抢救被困群众230余人,抢救财产600余万元。
严管厚爱倾心锻造“兄弟连”
一尘不染的桌面,没有丝毫卫生死角的地面,叠得像豆腐块一样的被子,墙上悬挂着消防队员们一天的生活制度……这些细节,是对段立凡严谨作风的真实反映。
在队伍管理上,段立凡研究出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基层带队管理办法,对每名队员都如同兄弟一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冲锋陷阵、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培养出一支骁勇善战的消防“兄弟连”。
对于思想上存在波动的队员,段立凡总是及时谈心交流,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疏导。
2000年出生的张帅,刚到中队时不能适应高强度的训练,一度想过辞职。段立凡发现张帅是个可塑之才,就每天找张帅谈心,了解他在训练、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鼓舞他的士气,激发他的热情。得知训练中有一项单杠卷腹科目,张帅手都磨破了还没学会,这也是他丧失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段立凡就陪着张帅多次练习,并手把手教给他技巧。有一天,段立凡外出学习的时候,收到一条短信:“队长,我会卷腹了! ”正是张帅发来的。看到这条短信,段立凡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在其位谋其职,当了消防员,我就会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的青春。 ”段立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