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艾家坊百年大集
作者:整理于春芝
  艾家坊的建村,村里80多岁的老人听他们的先辈们说,始于明燕王扫北时;然而,村碑上却写着,村子始建于清顺治年间。
  尽管建村时间目前还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村民们都认可的说法,艾家坊原本叫“艾家沟”。
  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早年间艾家坊村里村外有九条大沟。后来之所以改成艾家坊,与这个村的一个牌坊有关。当年为了表彰村里艾姓家族的一位节妇,在村头(目前艾家坊小区北门处)立了一个艾家牌坊。慢慢地,艾家沟村就被人们叫成了艾家坊村。
  既然村名的由来和艾家牌坊有关,那么,按常理,艾姓应是村内第一大姓。但艾家坊村有张、王、叶、赵等十几个姓氏家族,唯独没有艾姓。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村里早些年其实是有一艾姓家族的,并且艾姓家族在这里立村。到了上世纪40年代,艾姓家族依然有兄弟四人,也是当时村里唯一的艾姓人家。然而,这四人却成为村里有名的“混混儿”,他们不务正业,整日祸害乡邻,村里百姓对他们厌恶至极。
  艾家兄弟四人去世后都没有留下子嗣,于是艾姓从艾家坊村就此消失了。
  要说艾家坊早年间最有名、最让人怀念的就是“四九”大集(每月农历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赶大集)。艾家坊大集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
  大集是百年前自发形成,兴盛起来的。 1958年之前人气非常旺,是全国有名的骡马、粮棉市场,远到内蒙古、北京等地都有过来赶集的。最繁荣的时候,内蒙古的牧民曾经赶着上百头牛马来大集上做生意,那时候的大集热闹程度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也正是因为有一个大型的综合集市,村里人都能赚些零花钱,例如附近还有许多马车店供人们住宿,哪怕是给那些牲口贩子出租一床被子也能赚俩钱。
  1958年,全国上下大搞生产运动,禁止了集市贸易,繁荣了百年的艾家坊大集也随之停止。
  多少年来,对于艾家坊村的村民来说,每月逢“四九”赶集已经不单单是商品交易的需要,赶集早已融入到艾家坊早年村民的生活中。
  2006年,艾家坊村老村开始整体拆迁,2007年全村900多口人搬进了楼房。 2010年,通过村民选举,新一届村委会成立。新村委班子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重立艾家坊大集。这一决定让村里的老人们充满了期待。2010年8月28日,村委会从河北沧州请来河北梆子剧团,在艾家坊连演6天,借着赶会的机会,重新立集。
  然而,村里的老人们每逢大集到集市上转,已经找不回曾经的那种感觉。集市上不见了牛马成群,不见了粮棉交易,不见了远道而来的客商……但老人们仍然习惯逢集必到。
  其实,在如今商品贸易发达的时代,集市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场所,它更多包含了商品需求、民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等内容。艾家坊村的大集没有了原来的风光,但村民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 (整理于春芝)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艾家坊百年大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今周末】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