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祥辉——
创新,每天进步一点点

孟祥辉(中)在车间指导员工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我区企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全市产业孵化、产业示范两个基地,在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杜彩霞
  作为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掌门人,1979年出生的孟祥辉,算得上年轻,可论及涉足电池生产行业的时间,却着实不短了。 2006年,从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电化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孟祥辉先后在国内外知名电池企业德国阳光电池公司、荷贝克(上海)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工、生产副总等职务。 2011年创办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专注于高性能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对企业来说,创新是生命线,也是灵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11月20日,孟祥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抓住技术革新这一关键

  电池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等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短板之一,为改变这一现状,奥冠公司始终在努力。 2016年6月,他们和青岛华高墨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石墨烯超级动力电池”,并签约合作共建“石墨烯电池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推进石墨烯电池的研发速度和深度。石墨烯电池不仅安全稳定无污染,较之普通锂电池,充电时间可缩短一半,使用寿命延长一倍。目前,这款电池已经通过中试,得到客户广泛好评。
  之所以能抢抓行业动向,走在电池生产行业的前端,得益于奥冠公司对技术研发的专注和较强的研发实力。自成立起,他们就与中国工程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德国艾诺斯公司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检测实验室。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国家专利19项,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
  今年,公司创新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下设先进铅电池研发中心、锂电研发中心、电池系统研发部、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后备研发中心和德国法兰克福研究院等6个机构,为公司实现“一院三基地”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稳定的纺锤形人才队伍

  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电池行业优秀企业家、德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德州市现代产业首席专家的孟祥辉,对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在他的带领下,奥冠公司建立起一支“高中储”稳定的纺锤形人才队伍。
  不久前,奥冠公司聘请的德国专家克劳斯·迪特尔·默茨成功入选2017年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个人项目,将获批最高140万元省级资助,是我市唯一一名入选该项目的外国专家。
  克劳斯·迪特尔·默茨是世界知名的电化学专家,1984年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电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从事电池技术工作30多年,在新能源电池制造领域颇有建树,先后获得30多项欧洲和国际专利,在欧洲及国际知名刊物发表科技和学术论文42篇,现兼任国际铅酸蓄电池联合会副主席、德国宝马电动汽车专家组成员。2011年,被奥冠公司聘为首席专家后,默茨把国外先进的电池技术引入奥冠,研发出了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使用温度范围宽、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好、安全环保的新一代大圆柱高性能动力锂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
  除了默茨,公司还拥有泰山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波,华南师范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院长陈红雨两位特聘专家,组成高层次人才团队。借力全市人才引进“黄金30条”,在全国范围内聘任了一批拥有10至20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公司技术研发的骨干团队。并与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学历提升计划,对刚入职、有需求的年轻员工进行联合培养,储备一批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储三类人才形成的纺锤形人才结构,为公司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让公司长远发展更有动力。 ”孟祥辉说。

  打造人人参与的创新文化

  27岁的孙德松201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4月,从国家电网江苏某公司辞职到奥冠公司技术部就职,就是看中了新能源电池行业的新兴,但他更看重公司的“创新”和“有活力”。
  不久前,入职还不到半年的孙德松就提报了《一种储控一体式锂电池》《一种带均衡、采压、感温功能的动力电池通讯模块》等1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有很浓的创新氛围,对一线员工也有专门的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在工作中创新,大家都以公司发展为己任,干劲很足。 ”孙德松说。
  奥冠公司不仅注重专家引领的研发和革新,也很重视一线员工在实际生产中的“微研发”。一线员工提出的“金点子”,如果具有可行性被采纳,不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会给予工分的奖励,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孟祥辉认为,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地下功夫。“打造创新文化就是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石,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推动公司发展迈大步。 ”他说。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新,每天进步一点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