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电动汽车将驶上“高速”
  北京推介会上的喜悦还没消退,又一个来自京津的重磅项目落户德州——12月15日,总投资6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在济南签约。不久,每年将有40万辆经济型高速纯电动汽车从德州驶往全国各地。这不仅是全市引进的首个高速电动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也将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
  着眼长远,补齐产业短板
  一期产能15万辆,二期产能25万辆,预计达产后年产值突破400亿元。据介绍,本次签约项目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1次充电续航里程超过150公里,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电动汽车,因此能够跟普通汽车一样挂牌、上高速公路。此外,该电动汽车依托北汽集团雄厚的技术实力,在安全性、驾乘舒适度上达到主流家用轿车的标准。
  据介绍,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后期北汽集团还将围绕这一项目在周边布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
  作为重点扶持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我区电动乘用车产业的短板十分明显:生产的整车产品全部属于低速电动车,技术门槛低,知名度不高;配套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难以打入高端市场,整体产业的附加值不高。北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落地,可以补齐这一短板。
  2014年,北汽集团已实现纯电动汽车上牌5500辆,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四。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的先决条件,可以预见,随着该项目的建成,周边相关企业必将迅速集聚,并不断加快技术革新步伐,最终带动电动乘用车产业转型升级。“该项目可以填补我们产业链上的空白,其品牌效应更是难以估量。我们在项目周边已经初步规划出了占地2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计划借这一项目吸引和带动上下游的电池、电机等生产企业前来落户,争取‘十三五’期间在这个园区打造出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鄂宏达表示。
  立足需求,打造对接京津范例
  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作为能够为地方提供税收多、就业岗位多的北汽集团,对于周边地区而言,绝对是一块大“蛋糕”,自然会受到追捧。这样一家企业,为什么最终将项目放在开发区?
  对于企业而言,任何项目的选址都是企业意志和市场规律的统一。新能源汽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概念,近年来一直被北汽集团视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北汽集团近两年在河北等地积极布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该公司也已成为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实现市场化数量最大的企业。而德州不仅握有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门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基础,这就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开发区无比优越的交通区位必将极大降低汽车企业的物流成本。德州作为山东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背靠全省产业资源,自然成为了北汽集团的首选。
  签约仪式前的会见中,徐和谊向省委书记姜异康明确表示,山东有成规模的电动车产业基础和客观的潜在消费市场,他们希望与山东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显然,这一项目的落地,也必将成为我市成功牵手北京先进制造业的一个样板。
  主动作为,催生“德州速度”
  开发区多年来始终有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规划,但一直缺乏有足够支撑力的核心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要把希望变成现实,需要扎扎实实的努力。“立足规划,我们对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一排查,努力寻找真正在这方面有长期投入、有发展意愿,且有技术、品牌、市场的龙头企业。前期已经洽谈了一批重点项目,本次签约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是第一个落地的项目。 ”鄂宏达说。
  主动作为,这一基调贯穿了项目引进的全过程。为了北汽集团来德州投资、发展,从省里到市里,再到开发区,洽谈期间,超常规的速度成为工作常态。
  据介绍,在得知北汽集团要选址新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德州迅速成立了专门的推进班子,几乎每周都要到企业登门洽谈。但同时竞争这一项目的地级市不下10个,洽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11月3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专程带队到北汽集团对接交流,让企业看到了德州的诚意,该项目当天夜里就宣告“破冰”,进入实质性洽谈阶段。当谈判遇到一些瓶颈时,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给予大力支持。正是在多方合力之下,与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公司探索了合作的各项细节。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大项目从实质性谈判到签约,前后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德州速度”凸显出我市抓项目落地、促产业升级的决心。
  项目签约只是开始,从签约到动工,从动工到投产,期间必然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我们坚持‘亲、诚、惠、容’4个字,力求真正做到亲商、诚心、优惠、包容,同时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为项目保驾护航。 ”鄂宏达表明了对于项目推进的态度。
  □赵庆川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区电动汽车将驶上“高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经济·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