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郭家庵村史
  村庄概况
  郭家庵位于素有“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部边缘,解放前是一个佃户村,村民祖祖辈辈靠给地主种地为生。距德州老城区6公里;村西距岔河风景区仅有3.5公里,往东2公里就是风光迤逦的减河湿地风景区;距德州市委、市政府驻地仅1公里,是一个宜居之地。 2005年以后,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德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德州第一中学、锦华物流园等单位相继落户,原有村庄已建成环境整洁、高楼矗立的居民社区。现在是隶属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河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一个新型社区。
  村庄由来及历史沿革
  据村里八十岁以上老人说,郭家庵多数村民的先祖都是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历经辗转,先后迁徙到此地,开荒种地,形成最早的村落,起初村名由于年代久远,无详情记载。但1992年10月村委会立的村碑上,明确写到:清康熙年间,此处有一座“春阳庵”,老尼姑俗家姓郭,称为郭家庵,后有人在此落户,逐渐形成村落,便以庵名作为村名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关于郭家庵是什么年代建村,“春阳庵”又建于哪个年代,至今没有明确考证。如果按村民听祖上传说,郭家庵自明朝洪武年间立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
  文化遗迹
  据八十岁的村民曲培贤回忆,郭家庵历史上曾经有一座春阳庵,“春阳庵”有山门、大殿、厢房二十几间,是方圆数百里最大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庙群,周围树木参天,“春阳庵”在绿树的环抱中,显得庄严肃穆。在日军占领德州时,被日军破坏,但关于“春阳庵”的历史故事仍然流传在民间。如果“春阳庵”保存到现在,将是郭家庵乃至德州市的一大靓丽景观。
  风情民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郭家庵一带,年初一只在本村给长辈拜年,年初三开始再登门给外村的长辈亲人拜年,并且年初三、初四是走亲访友的重要日子。与其有所不同,在郭家庵一带,凡有人病故的人家,头三年初二这一天,都是“叫门”的日子,直系亲属这一天都来“叫门”拜年。大年初二是死去老人“叫门”的日子,所以不拜年,不串门走亲戚,初三、初四才是正式拜年的日子,或者是初六这样的双日子。但是,民俗的变异,在一个特定地区是相当有限的。正因为如此,郭家庵的民俗风习和德州的广大农村还是保持着基本一致,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民歌、民谣
  郭家庵普遍流传着“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揭露了旧官府的黑暗;还有“编席的,睡土炕;织布的,光脊梁;种地的,饿肚肠;盖屋的,住漏房;赶车的,下步走;推磨的,吃麸糠”,“糠一半,菜一半,三根肠子闲着两根半”。形象逼真地道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贫困悲苦的真实生活,创造财富,而无权享受财富的历史背景。还有“使车玩船,命在眼前”、“馋当厨子,懒出家,又馋又懒吹喇叭,不馋不懒种庄稼”形象地道出了一些行业的特点,还有讽刺懒汉的“盖着被,露着脖,光睡觉,不干活”。还有“城墙上涮脚丫,淹不了郭家庵”形容郭家庵地势较高,不易被水淹没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一些歌颂党的政策、歌颂新生活的新民谣又不断涌出,如歌颂赞扬农业生产责任制优越性的“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歌颂新生活的“住瓦房,吃肉面,坐沙发,扇电扇,听录音,看彩电,生活真是大改变”,“村村铺上水泥路,家家户户煤气通”,“超市就在家门口,购物方便样样有”;反映多种经营的“你养鸡,我种菜,看看哪个挣钱快”;歌颂新农村的“种地机械化,不用流大汗,农民住上楼,吃水自动流,种地不缴税,一切都免费”;还有歌颂计划生育的“优生优育好,男女都是宝”。这些民歌民谣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给人们增加了生活趣味。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郭家庵村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经开报)】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