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我区加快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
  本报讯 (通讯员 王立青)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城区,教育事业如何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型,才能满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破解这个问题上,我区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大胆创新。总体来看,即是同时提升区域教育事业的硬环境和软实力。
  校舍升级,提升育人环境
  加快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转型,首当其冲的是政府倾力于校舍楼房化的改造。我区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一是按照 “先城区后乡镇”的原则,由主而次新建校舍,首先提升城区办学形象。由于入区企事业单位、商业小区快速流进,随之而来的人口增长形成入学人数递增。所以,我区当务之急是斥巨资,新建高标准、大规模学校。如2008年和2009年先后建设48个班的德开小学和36个班的长河小学。由于学校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备,短短数年,学校人数激增。 2012年又为同济中学扩了24个班的教学楼。 2014年,还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新建2所初中,彻底解决城区适龄人群入学问题。二是按照 “先中心后普通”的原则,全面实现乡镇中小学楼房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除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扶持政策,更主要的还是在夯实自身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我区先于2011年底改造完中学和中心小学, 2012年又下大气力改造剩余的所有农村学校,全面改善了农村教育教学条件。三是按照城市学校标准,完善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 2014年,我区把美丽校园建设工程列入全区城建计划,为20多所学校新建食堂、操场、车棚、传达室、院墙、水冲式厕所等,配备电动式大门、多媒体教室、防盗门窗等,实施校园道路硬化,真正建设美丽校园。
  引进活水,壮大师资力量
  当农村变为城市,平房变为教学楼,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不再满足于 “爷爷奶奶辈”的老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就需要引进活水。为优化师资队伍,我区教师招聘工作,没有局限于“退一补一’,而是结合“中小学师生比”要求和教师年龄结构、班额大小、学科设置、人口增长等实际情况,通过广泛听取各校对教师的真实需求,制定实施了有利于我区教育快速发展的教师补充机制。 2007年至2013年,全区面向社会招聘中小学教师484名,约占全区在职教师的40%。
  为保障师资优质化和专业化,我区逐渐提高教师招聘标准,除生源、户籍、年龄可放宽以外,其他条件上更注重专业化、优质化和技能化。如师范类毕业生须专业对口。招考内容除笔试、说课以外,音体美和幼儿教师增加专业技能测试。同时农村教师符合条件的还考入城区学校,避免了农村人才流失。区教育局通过邀请名师讲课、赴名校参观等形式,坚持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业务成长。人才进得来,还要留得住。对教师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职称晋升和聘任,我区又出台政策,于2013年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合一,进一步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干劲,也吸引了更多师范类毕业生和在职教师到我区报名应聘。
  改革创新,焕发教育生机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为强练内功,规范管理,加强龙头学校引领作用,2012年,我区探索实行“联合小学管理小学”,按垂直管理模式打造所有中学。新的管理体制需要配备新的管理人才,组织人事、教育、纪检等部门联合开展校长竞选活动。通过演讲答辩、民主测评选拔联合小学总校长、小学校长。通过竞争上岗的校长们,不仅年轻有活力,且富有创新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很短时间就让校风校貌发生很大变化。
  农村孩子城市化,不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是文明礼仪、学习生活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局一直以来全面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并在课堂改革、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上下功夫,促进各个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为形成“一校一品”,张扬教育生命力,教育局除引导各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还出台中小学考核办法,促使各个学校实施品牌建设。城乡各个学校立足实际,广泛开设舞蹈、武术、器乐、书法、写作、围棋等特色课程。部分农村学校还根据本地特色农业、特色文化,开发富有农村特色的品牌。如抬头寺小学以“农耕文化”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博悟耕耘》。张申小学借力村庄和家长资源,打造“果蔬育人文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办学环境的提升,教育理念的探索,办学体制的改革,特色品牌的创建,促进“开发区”教育层层蜕变,使其崭新的教育形象焕发出蓬勃生机。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重教为任。 ”在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中,我区教育盛载着三十万人的期盼和梦想,以乘风破浪之势扬帆速进。
更多>>  经济开发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区加快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经开报)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