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美平
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的“宋楼火烧”
从一个面团变成一只“灯笼”状的“宋楼火烧”,从一根老榆木变成带有精美雕刻的古典家具,从一根柳条变成筐子等柳编工艺品……日前,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三批全省 “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名单,夏津县宋楼镇凭借“宋楼火烧”“榆木加工”“条柳编”三项非遗成为德州唯一入选的乡镇。
如何让宝贵的非遗在群众中活起来、走得远、传下去?让非遗传承人从“守艺”变成“受益”,宋楼镇用实践书写问题的答案。
“空心”火烧,“实心”日子
仲夏时节,每天清晨5点多,姚传立准时起床,取些上等面粉、加少许黄豆面,用盐水和面,醒发的时间,姚传立吃过早餐。 7点左右,迎着朝阳,姚传立在灶台前开始一天的劳作:将醒发好的面,每斤匀分成18份,每个折压6层,层层刷香油,经锅烙火烤而膨为灯笼形,“宋楼火烧”即成,因其形似灯笼,故又名“灯笼火烧”。姚传立劳作一上午,十多斤面经2000多下折压可出200多个火烧。
今年36岁的姚传立是宋楼镇姚庄村人,10多年前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双脚跟骨粉碎性骨折,经过几年治疗才能缓慢行走。上有父母需要孝敬,下有子女需要抚养,重拾生活信心的姚传立,跟父辈们学起制作“宋楼火烧”这门手艺。
制作“宋楼火烧”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从学徒到 成手,至少得 3年 工夫。一斤面出18 个左右火烧,本来很薄的皮,还要叠成6层,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经过训练是很难做好的,要想达到面的“最佳”状态就更难。天冷天热、湿度不同,和的面也不一样,有时,根据需要,和面不仅要用手揉,还要用杠子压,这样和出的面才有韧性。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几年的磨练,姚传立的制作手艺越来越娴熟,他在家垒起了双套标准灶台,和媳妇一起劳作,俩人每天上午打火烧,下午往饭店送,一年下来能收入五万多元,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好。
在宋楼镇姚庄村甚至外村,像姚传立这样靠宋楼火烧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的还有不少。
据了解,宋楼镇围绕“宋楼火烧”在生产、运输、销售上下功夫,助力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清朝就以其独特制作工艺远近闻名的宋楼火烧,近年来又获评“山东省名小吃”“德州名小吃”等荣誉称号,还入选了“到山东最想品尝的100种美食”。围绕宋楼火烧,还衍生出了八宝火烧、驴肉火烧、焖火烧等著名小吃。目前,“宋楼火烧”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遍布夏津及周边县市。
古木“匠”新作,榫卯连富“榆”
数字经济时代,给非遗“带流量”,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
“榫卯,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精粹,沉淀着流光回转中的经典家具款式的复合传承……老铁们,喜欢的,双击六六六。 ”
宋楼镇某老榆木家具展厅的工作人员又开起了直播,借此吸引顾客选购。疫情期间,这已成了该镇众多老榆木家具企业的常态。
据了解,明清时期,宋楼镇古典家具就已小有名气,众多手工艺人乐于此道。宋楼镇的榆木家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早期简练形制演变到如今各式各样精雕细琢,老榆木家具继承传统家具巧妙、精确的榫卯结构和精湛雕刻的特点,集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和投资性于一体,精湛的工艺使其具有了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该镇拥有各类经营业户100余家,从业人员15000多人。
剪掉的枝条,捡起来是宝
削、剪、穿、插、扭,一根根看似“倔强”的柳条在王玉红的手中显得尤为“温顺”。纤细的柳条在“经纬”上来回缠绕,每绕一圈,王玉红都要再使个“巧劲”拉紧一下,使作品更精致。
王玉红和丈夫范中合因病致贫,为了治病,没法外出打工,利用条柳编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据了解,条柳编制作成本低,附加值高,以出口为主,在国内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宋楼镇在发展柳编业的同时,着力在贫困群众脱贫、困难群众致富上下功夫,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到贫困群众家中讲解政策,手把手传授柳编技术。同时,定期举办柳编技艺交流,让困难群众可随时进行咨询,得到技术帮扶。宋楼镇柳编加工户最高峰时可达800余户,每户平均每年可实现增收近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