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国 宝 疑 案
作者:并不一定真的任宰相


  “光彩翠润,历数百年,如新披于树者。向日细观,肌理内露,有佛像似天然生成。实为吴道子遗笔,精工细致,栩栩欲活,诚为海内珍品。 ”这是民国版《齐河县志》中对一件珍贵文物的叙述。根据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真迹的叙述,可知此物当形成于唐代,说是“海内珍品”实不为过。
  这件文物是一部贝叶经!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素有“佛教熊猫”之称。它始出现于古印度,到今天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内容多为佛教经典,也有的是古印度梵文文献,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而据《齐河县志》记载,这部贝叶经竟有四十八页之多,且历经唐、宋、元、明、清,年代久远,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就是放在今天也堪称“国宝”!
  那么,这么珍贵的文物是怎么来到我们德州齐河县,它现在又在哪里呢?
  众所周知,明永乐皇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的天下才坐上了龙椅。所以人们都认为这段历史的主角是朱棣,而其实整个事件的真正策划者和主要推手却是一位“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明代僧人,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精通儒释道三家,明成祖朱棣第一得力谋士。他一手策划了朱棣轻骑取南京,登帝位,帮助开创“永乐盛世”,被封太子少师,故后人也称其为姚少师。他还负责规划了今日北京城的城建布局。他也是继解缙之后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晚年,他又担起振兴佛教之责。历史上曾有人评价姚广孝说是:“(明)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竟能与当朝皇帝并称,可见其人历史地位之高。这部珍贵的四十八页贝叶经就是朱棣从皇家珍藏的宝物中精选出来赏赐给姚广孝的。
  那么这部经书又是怎么到了齐河县的呢?
  原来,姚广孝在辅佐朱棣期间,发现我们齐河县地方“衢交九达,(行旅)冠盖如云”,实是“坤德之膏腴,神州之天府”,并且“寺观之兴,由来久矣”,真乃传经布道的宝地。所以他就带着这部贝叶经来到元代古刹龙光寺广传佛法,并把这部佛家至宝传给了他在齐河的弟子。此后,他的历代徒子徒孙都将这部贝叶经奉为镇寺之宝,凡有重要人士来寺或值重大法事,必取此经以供观瞻,广为宣扬,几百年安然无事。但历史风云波谲云诡,到民国年间,却出了意外。
  民国六年,奉天人李家驎出任齐河县长,听闻有此宝物,即到寺瞻仰赞赏一番后离去。然而不久之后,却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一天有人持县署的介绍信来到龙光寺,说是县长还要借贝叶经一观。也是僧人大意,想几百年来从未有意外发生,二来是县署来人,也不敢不应,于是就让来人将宝物取走,哪知却是一去不返。僧人再去县署讨要时,县署却说并无此人此事,再找取经之人,也踪迹皆无。僧人空口无凭,百口莫辩。所以宝物到底是被李家驎吞没,还是被人假借李家驎之名骗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值当时国内军阀林立,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吃饭生存都成问题,谁又会去关心和尚庙里丢东西呢?再加事涉当时县署,更是无人问津。所以这件宝物从此泥牛入海,再无音讯。百余年来,也没有在世间出现,终成一桩历史迷案。惜哉!
  注:黑衣宰相:指古代一些僧人因在当时的政界有较大影响,所以他们在朝廷也有官职(并不一定真的任宰相),白天上朝议政,晚上依旧穿僧服住寺庙,称黑衣宰相。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郭峰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国 宝 疑 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休闲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