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正月十五话元宵


  元宵节是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个传统民间节日,而历史上我国人民把元宵节称“上元节”。
  据有关史料记载,正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除观花灯、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以外,还要吃一种用糯米做成的带馅的圆形食物,或煮、或炸、或蒸。最早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汤圆”或“元宵”,因而这天也就成了“元宵节”。南北朝时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正月十五作豆糜加油膏”及“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的记载,这种“豆糜加油膏”以及“白粥泛膏”,自然是元宵的前身。五代时期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记载:唐明皇时期,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造面茧食焦饼”;唐代文学家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则明确记载了唐代元宵节民间“食汤丸”的情景。这里的“面茧焦饼”以及“汤丸”就是现在的元宵,以至于今日在我国仍有不少地区把元宵称作“汤丸”。
  到了宋代,这种“汤丸”有了进一步发展。吕原明所著《岁时杂记》中记载,每到上元佳节,人们“煮糯为丸,糖为内,谓之圆子”;周密所著《武林旧事》一书也有“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一般糖之类”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元宵馅已经是多种多样了。而《岁时杂记》中还生动地记述了上元节前后街头巷尾出售元宵的情景:“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满梅红镂金小灯球。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敲应拍……谓之打旋锣,街巷处处有之”。南宋自号平园老叟的诗人周必大还写下了《元宵煮浮团子》的诗词:“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向。汤官循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这就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白色的元宵在浑浊的汤水中煮浮翻滚的情景。
  到了明代,元宵作为正月十五的必备食品已十分普遍,制作也更加考究和精致。清代高士奇所著《明宫史》中说元宵的做法是“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并记载说从正月初九起,北京人就开始吃元宵了。在清代,北京已出现了制作元宵的“专业户”,其中一户马姓人家做的元宵颇受欢迎,诗人孔尚任曾为此专门赋有一诗:“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且说马家滴粉好,试风灯里卖元宵。 ”
  元宵节吃元宵,有团圆、甜蜜之寓意,人们也以此来欢庆团圆或怀念离别的亲人。 1898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位诗人就在元宵之夜写下了《元宵元月》一诗:“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沉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俗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内地元宵节的盛景,抒发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对宝岛台湾沦陷异邦的思念之情。
  到了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当上了洪宪皇帝之后,因“元宵”与“袁消”同音,因而听到“元宵”两字就心惊肉跳,于是于 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把“元宵”改称“汤圆”。但他还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只当了 83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留下的是有人以此为题材所作的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飘;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制作元宵时,其用料更加考究。从各式各样的速冻汤圆来看,有五仁的、枣泥的、豆沙的、山楂的、三鲜的,也有各类肉馅的。而人们吃元宵也早已不限于正月十五这天了,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从超市买回一饱口福。不过,正月十五这天,一家人围坐一起,品味着自己精心挑选的元宵,再小酌几杯红酒,恐怕都会有另一番感受的。
□ 雨凡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正月十五话元宵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休闲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