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村党支部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抓手,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乡愁,强化村民的心灵归属感,从而凝聚起“孝亲义和”的良好风尚,村民踊跃参与集体事务,扩大增收,村庄和谐稳定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子,请看——
农村基层治理的“义和村样本”
作者:石勇
  农家小院的外墙上,画着孝顺媳妇、好婆婆的头像;村里的宣传栏里贴着孝亲宣传海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见到来客都笑脸相迎……走进晏北街道义和村,能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感召力和现实影响力。这个村近两年来,变化着实不小: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7000元增至1.4万元;红白事由大操大办变为“白事一碗菜,红事一杯茶”;无一例上访事件,先后被评为“中华传统文化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社区宣传文化工作示范点”;村主任沈义宝被县巡回党校聘为乡村文化讲师,先后到我县26个村巡回讲授治村经验……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已持续两年的管理创新——村党支部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抓手,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唤醒乡愁,强化村民的心灵归属感,从而凝聚起“孝亲义和”的良好风尚,村民踊跃参与集体事务,扩大增收,村庄和谐稳定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子,
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凝聚心灵回归的合力
  3月9日、4月2日,两支观摩学习队伍先后来到义和村,他们分别是德州市委党校科级干部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村主任沈义宝讲授孝道文化,山东焕云文化公司高级讲师高焕云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人组成的村民秧歌队盛装起舞,欢迎客人。其中,43岁的秧歌队员杨秀婷本在县城绿士农药有限公司打工,情愿少要工资奖金,赶回村里参加集体活动。
  义和村拥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这个村原名小徐村。 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建福王机场,将该村强行拆除,驱赶村民分散于其他邻村,自选建家。但小徐村人素来团结,坚持不分开,到现村址集中建村,为显“守望相助、邻里和睦”之意,新村取名“义和村”。
  近几年,村民大量涌入城区企业打工,常年在企打工人数超过 300人,在县城购房户占全村 60%。全村半数的人黎明出村、日暮回村。白天村里几乎成为老人儿童留守村,乡邻之间聚少离多,邻里甚至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少。村民活动像流沙,村级活动组织难。
  如何找回“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义和村风?如何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义和村进行多种探索,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源于乡土中国的生命实践,蕴藏着人心重建、社会重建的丰富资源。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他们决定把重塑“孝亲义和”的义和新风作为村级治理的切入点,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明确定义:“孝”即爱党爱国爱集体爱长幼;“亲”即亲爱家人、诚信待人;“义”即担当、敬业、奉献;“和”即邻里和睦,友善待人、守望相助。
  山东焕云文化公司是一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培训专业机构,公司创始人高焕云女士是国内知名高级培训师,两年中,他们在义和村建设孝道文化示范基地,义务推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 2015年2月,高焕云老师及公司讲师逐户走访,讲解孝道文化,提高大家的认同感;挨家拜访75岁以上老人,为他们梳头、按摩、聊天,传授孝老方法,播撒孝老精神;每周六晚上固定讲授“孝行天下”课程,全程参与组织村里孝道文化活动。外来志愿者的孝老精神、大爱之心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影响、感染着村民向善向上。
  村支部借势推动,组织“两委”成员、党员、本村部分在外工作人士赴济南焕云文化公司学习孝道文化。邀请本村30多位在外知名人士回村探讨孝道文化。隆重召开孝道文化示范村动员大会,举行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村揭牌仪式。将民俗节日活动、礼仪项目列为常规动作,每晚组织文娱活动“夜夜不空场”。村支部多方筹集资金,建起党建活动室、村级国学讲堂、传统孝道文化广场。
  党员带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每月定期参加集中学习活动;每周六晚雷打不动参加国学讲堂。带头践行孝道文化,党员联户推介孝道文化。带头参加村级文化活动,宣传上级政策,调节家庭纠纷,倡导移风易俗,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每逢集体义务劳动,村里 18名党员冲锋在前,没有一人提条件、要报酬。党员沈仁德连续4年为村里义务打扫卫生,直至去年 10月去世。弥留之时,他还嘱托 67岁的妻子刘淑芳接过接力棒,继续打扫。在义和村,党员人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缩影。
  乡贤是一面镜子,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村里有无声的感召力。沈双田、沈景保等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弘扬孝道文化,他们牵头组织村民议事会,领头挖掘本村传统文化,组织成立义和村《打夯小调》文艺队,制作石夯,整理已消失的打夯小调,申请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周六晚上,男女老少齐上阵打夯喊号子,在体验传统、文化坚守中重温故园情怀。
  如今的义和村,已经形成了心灵回归的强大合力,实现了由“要我参与”向“我要参与”的转变。每周六国学讲堂听课人数从当初的不足 15人,增到 300多人,年轻人成为大多数。“过去村里有事下通知,得用大喇叭招呼多次;现在晚上文化广场锣鼓一响,全村老少都往这里凑。村里有工作直接安排了,邻里有点矛盾的一跳舞也没事了。说到底这两年俺们村更‘义和’了。 ”老党员沈景法高兴地说。 (下转第二版)
特约记者 石勇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农村基层治理的“义和村样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齐河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