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听韩锦堂老人讲地雷战的故事

韩锦堂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画



  《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号称“老三战”,是我们童年时百看不厌的影片,那时候只要打听到哪个村里放电影,十里二十里也要去,有时一晚上会跟着放映队去好几个村子。因为看的遍数多了,里面的一些经典台词,我们张口就来。与邻村小孩们“两军对垒”,一个小伙伴说“反正各村有自己的高招”,另一个小伙伴会紧跟上一句“嘘,别说话,鬼子挖到我的雷了”,其余几个小伙伴便不约而同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就像排练好的一样。
  现在的小孩子崇拜的是影视明星,而我们小时候崇拜的是战斗英雄,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到民兵队长赵虎,可那是不现实的,那种儿时幼稚的梦想便成了我永久的缺憾。韩锦堂先生弥补了我的缺憾,他曾见到过赵虎的原型赵守福、于化虎,并且还有过深入的交往。
  今年九十一岁的韩锦堂先生是齐河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了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 1973年,他跟随省创作学习班去海阳县写生,就住在昔日的“特等模范爆炸村”赵瞳村,当时全国地雷战英雄赵守福和于化虎都还健在,在战争年代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两位英雄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一直在村中务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像讲别人故事一样讲起了自己亲自参与的地雷战,韩锦堂饶有兴趣地听着,并详细地做了记录。四十多年过去了,老先生对那些故事依然记忆犹新。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韩先生感觉有责任把这些故事分享给齐河的读者,于是一个电话把我这个“忘年交”招到他跟前。这些故事把我重新带回了当年的地雷战,并再次激发了我对战斗英雄的崇拜。
  日本鬼子是在1940 年农历正月初五来到海阳的,当时据守海阳县的是国民党秦毓堂、丁绰亭部,面对日军压境,他们望风而逃。日军在当地疯狂地实行“三光”政策,赵幢、文山后、西小滩等村庄分布在青(岛)烟(台)公路两侧,距敌据点近,人民群众受害最深,抗日的态度也最坚决。为了保卫家园免遭荼毒,各村人人参战,妇孺皆兵,想尽办法打击敌人。在长期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等把地雷战运用得得心应手的“爆炸大王”。而赵守福、于化虎这两个传奇的名字,就是八路军传奇将领许世友给起的。
  侵略是需要资本的,日本这个小国胆敢侵略中国,他的资本就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相比而言,中国人的武器就 简 陋 多了。当时八路军的兵工厂 条 件 极差,无法大量 生 产 地雷,赵守福、于化虎就带领民兵用土法炮制,在石头上凿圆洞,填进炸药,安上导火索,制成拉雷、绊雷、滚雷等各种石雷。虽然武器简陋,但只要使用得当,照样能发挥巨大威力。
  1943年深 秋 的 一天,行村据点的日军到寨头、小纪一带“扫荡”,于化虎带领民兵在西面野虎岭巧妙地埋下了三颗地雷,然后隐蔽在树林里,观望等待。日头平西的时候,“扫荡”的口伪军从小纪方 向 转 回来,刚到后坡,便踏响了 一 颗 地雷,四五个日军再也没爬起来。民兵们站在山头高兴地大喊:“喂,吃西瓜要留下西瓜钱呀!”日军发现目标,急忙上山追赶,走不 多 远 ,“轰”地一响,又有几个 倒 了 下去,敌人不敢再追,抬着同伴的尸体往回走,走到山坡前,又踩响了第3 颗地雷。
  地雷的威力让老百姓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当地人民展开埋雷竞赛,老人、妇女、儿童人人都是埋雷高手,鬼子水里来水里炸,陆上来陆上炸,开门门响,掀锅锅响,《地雷战》中的许多镜头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敌人对地雷防不胜防,心惊胆战,好长时间不敢出来烧杀抢掳。据点里的敌人断了粮草,只好用汽车从青岛往这边运,赵守福在赵瞳村西的青威公路上埋下几颗丁字雷。敌人运粮汽车刚开到那里,只听“轰”一声,跑在前面的1 辆汽车立刻瘫痪了。敌人又改从海上运送,民兵们提前把水雷埋在敌人返回的路上,待伪军扛着粮食靠近岸边时,水下的连环雷一齐爆炸,伪军们纷纷倒毙水中。无奈只好改用飞机空投食品,飞机飞高了怕投不准,飞低了怕被射下来,投了三四次只丢进西寺日军那里一包罐头,其余的全丢在围墙外边,成了民兵们的战利品。
  日军何曾受过这种窝囊气,连夜从青岛调过一支精锐骑兵,要配合行村据点剿灭这些善用地雷的地方武装势力。于化虎提前知道了消息,他要孤身深入虎穴,去打掉日军的威风。他脱掉衣服,用黑泥抹遍全身,把四颗地雷套在脖子上,一手握着手榴弹,一手拿着刺刀,在夜幕的掩护下摸近敌人据点。“听到手榴弹响,说明行动失败了,你们就撤! ”临走他对同伴们说。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一旦被发现,他就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敌人骑兵悄悄地进了围墙门,他尾随最后一匹马后跟了进去,等敌人熄灯睡下以后,他悄悄地来到操场用刺刀挖好坑,熟练地埋下四颗地雷,然后翻过高墙,跃过壕沟,顺利与队伍汇合。第二天一早,敌人在操场整队集合,四颗地雷接连爆炸,鬼子被炸倒一片。
  赵守福、于化虎在地雷战中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是这篇小短文所能承载和包容的,非常辜负韩锦堂先生一个多小时的讲述。韩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曾画过一幅名为《不见鬼子不挂弦》的作品,画面是一个妇女带着儿子在埋地雷。
  韩锦堂先生指着这幅画对我说:“不见鬼子不挂弦,是为了更精准地打击敌人,更是为了避免自己人误踩雷。画面中出现妇女儿童是指当时已经妇孺皆兵,一场能让妇女儿童不怕牺牲、自觉投入的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日本侵略者陷入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失败是早晚的事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那也是早晚的事儿! ”□孙德奎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听韩锦堂老人讲地雷战的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休闲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