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气象雄浑贯古今
——观王道温书法作品展
  时逢四月,春光明媚,万木争荣。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得以观赏王道温先生的书法作品展,领略其书法艺术的整体面貌,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和学习机会。在齐河文化中心宽敞的大厅里,观看着一件件不同尺幅的书法,一圈走下来,形成的一个总的感受就是王道温先生的书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气象雄浑,贯通古今。
  王道温先生书法艺术的主要成就,人们最为了解的是他的草书。但在我这个外行人我看来,他的隶书、行书亦卓有成就。就是说,王道温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隶、草、行三种书体上。在他的书法作品展上,我有幸得到一册印制精美的《王道温书法作品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版)。这部作品集,收入了此次展出的绝大部分作品。回到家后,结合在观展时得到的整体感受,再仔细欣赏每一件作品,感到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远远高于我平时的了解。
  先说王道温先生的隶书。在书法展上亦即在《王道温书法作品集》一书中,隶书作品多达30余件,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由此亦可见王道温先生对自己隶书作品的重视。在展览大厅的东南角偏北,我曾在一巨幅隶书对联前驻足良久,上联是:“风梅落纸画犹湿”,下联是:“松雪扑弦琴一鸣”。我知道,隶书大字特别难写,特别是大字隶书对联更难把握。因为现在通行的隶书稍扁,“蚕头”和“燕尾”如果如实表现出来,就显得字太夸张;如果表现不到位,就显得拘谨。王道温先生在这一巨幅对联里,充分发挥了自己对隶变楷之际《爨宝子碑》体熟悉的优势,以隶书笔意为基础,收缩“蚕头”和“燕尾”,有的字直接用《爨》碑体的方笔(如“画犹”二字),亦隶亦“爨”,以隶为主,和谐统一,沉稳大方。整个作品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稳健而大气。稍有书法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从篆书到隶书的转折在秦汉之际。那么,转折时期的隶书就能很好的地说明隶书由何而来。我们看到,王道温先生的隶书溯源而上,直追汉简。因此,这样的“寻根”就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呈现出来(见《王道温书法作品集》第11页、第20页、第22页。下同,只注页数)。这几幅临西北汉简的书法作品,使我们明白了王道温先生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古意盎然。关于隶书,王道温先生专门有一幅八大山人论隶书的书论作品(第37 页),可以看出他的隶书作品的渊源。而他书写的北宋王安石诗句的一幅隶书作品(第17页)后面的文字,更看出他对隶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说:“好的隶书,观其形能感觉出戏曲的韵律来。特别像京剧的摇板。摇板又称紧打慢唱,节奏自由而又粗粗中律,所谓自由中不自由。 ”以前,我所见到的他的隶书作品都是表征着他个人特点的变隶,这次展上看到他的一幅临张迁碑的隶书(第5页),中规中矩,法度森严,深深感到他隶书作品的非凡功力。
  再说王道温先生的草书。他的草书艺术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仅仅家乡齐河,不知有多少单位和多少人家中挂着“王氏草书”书法巨幅、条幅或对联。由于有着汉碑隶书的深厚功底,又有多年研习唐楷的扎实功夫,在草书书写的实践中又多向名家请教,他的草书形成了气象雄浑、神采飞动的书风,给人以豪放大气,潇洒而又内敛的独特感受。他的草书,从二王入,又特别钟情怀素。还从京剧艺术中独自悟出与之相通的东西,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通过与本省书画艺术大家刘宝纯、张登堂、魏启后等多位先生的密切交往,耳濡目染,悉心揣摩,受益良多。加之深入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理论,使他渐渐悟出草书的艺术本质,真正掌握了草书艺术的辩证法,因而书写起来笔走龙蛇,意动神飞,进入了一种一般书写者难以达到的创作境界。我几次观赏他书写草书,都是屏气敛声,看着他一枝笔在纸上灵动腾挪,每一次都是一次艺术享受。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草书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颠峰,因为草书更能展示书法家的才情,在尺幅之间尽情挥洒,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在研习草书的过程中,王道温先生在师古又不拘泥于古法的基础上,还非常注重向当代书法大家学习。譬如他曾有一段时间倾心于魏启后先生的草书,在这次的书法展上,我就看到一幅他的《自白诗》(第28页),带有明显的魏氏草书的特点。从古代草书大师的笔墨中得其真传,又在向当代草书名家学习中悟得草书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并注重草书理论的修养增益,使王道温先生的草书形成了豪放大气的艺术风格。在这次书展的大厅正面,我看到那件书写《三国演义》开篇词(即杨慎词“临江仙”)的巨大四屏幅,大气磅礴,书文合一,最能体现王道温先生草书艺术的风格。谈到“书文合一”,不能不说一说王道温先生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是近现代中国的大政治家、大理论家,又是大诗人、大书法家。他的诗词雄视千古、意蕴高远。数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书写毛泽东诗词,学习“毛体”书法。然而,又有多少人从深层次上理解其诗词意蕴并能在书写中表现出来?我敢说,许多人仅是得其皮毛而已。而我感到王道温先生书写的毛泽东诗词,是在充分理解诗(词)意蕴的前提下的个性表达。在这次书法展上,我们看到多幅对毛泽东诗词的书写,多数是草书,也有隶书,还有郑板桥体的行书(第7页);既有整篇诗词,如《采桑子·重阳》(第61页)、《登(到)韶山》(第64页),也有诗句、词句(第13页、第73页)。我还看到有一件大的四屏幅草书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可能是限于篇幅,没有收进《作品集》中。中国书法讲究以“气”为生命。好的书法,既元气淋漓,又一气运化。我个人认为,从一个方面说,王道温先生在理解、书写毛泽东诗词的过程中,受到毛泽东诗词意蕴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气象雄浑的书风形成不无关系。
  再说王道温先生的行书。他的行书作品,在这次书法展上见到的不多,相当多的作品是以行草的面貌出现的。行书在书法行列中,属于一种比较大众化的实用文体。但是大家都知道,好的草书是在好的行书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没有真(楷)书底子,一般来说写不好行书,而没有扎实的行书底字,更难以写好草书。在这次书法展上,我注意到王道温先生临古人书帖的两幅行书作品,一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同上,第12页),还有一幅是临米芾的《研山铭》(第 26页)。我与自己珍藏的书帖上两幅原作对照了一下,简直可以达到与书帖乱真的程度。这从一个方面说明王道温先生在行书方面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具有多么深的造诣。而谈及王道温先生们的行书,必须说到他的行草。在这次书法展上,我看到了令我深为钦佩的一幅行草书法长卷:王道温书《千字文》(第70—71页)。了解中国书法历史的人都知道,对《千字文》的书写在历史上是一大奇观,由于它的文化含量和广为普及,诸多著名书法家都书写过《千字文》。我就见过多位古今书法家用多种书体书写的《千字文》。这次看到王道温先生书写的行草《千字文》长卷,甚为震撼,禁不住击节赞叹:其字端庄秀丽,其韵绵柔有刚,其气全篇贯通,其势如滔滔江河。我当时候就想到了苏东坡关于书法的两句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苏轼:《和子由论书》)。我感到这正是一件注解苏轼书论的难得的行草艺术佳作,不亚于我见到的许多印成书帖的《千字文》。再看后面的书写时间:“癸巳二月书”,就是在2013年春天书写的。这一年,正是王道温先生70周岁。在古稀之龄写出这幅臻于完美的《千字文》行草书法长卷,令我钦佩得无以复加。于是,我在参观的当时就建议有关人士:把这幅《千字文》行草书法长卷制作成原尺寸大小的单本书帖,并请给我留一册。当然,我更希望有文化眼光、有经济实力的人士资助出版这部王氏《千字文》,以更突出的方式使其流传于世。书名就叫《王道温行草千字文》。
  以上主要谈了王道温先生在隶书、草书和行书等三种书体方面取得的不凡成就。其实,亦如前所述,楷书(亦称“真书”)在诸种书体中有着基石般的作用。王道温先生的真书功夫,体现在他的小字书法作品中,如这次展出的《四道堂记》(第 2—3页)、《萧娴论书》(第 32页)、《书法京剧》(第 24—25页)等作品。这些作品,人们往往不把它看成真书(楷书),因为它不像人们通常见到的楷体字。它源于一百多年前在云南曲靖发现的东晋碑《爨宝子碑》,是汉字书体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书体。专家对此种书体的界定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其特点是,其中一部分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庄古朴,拙中有巧。看似木讷,却飞动之势常见,古意盎然。方家对这种字体的评论是:“下毛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 ”康有为称此种字体“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端庄若古佛之容”。从源头上可以说,它是今日楷书之父。正如山东艺术学院曲刚先生在《王道温书法作品集》序言所说:“道温先生雄劲古朴的书风主基调源自《爨宝子碑》。有学者指出,该碑字体流露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不过因其风格太过明显,习学者很难形成自己的书风;加之其笔法难以揣度,书家大多绕行或偶为消遣之作。但是,道温先生却将该碑帖作为自己书风变化的轴心所在,并藉此拓展到其它书体,其孤注一掷的胆识着实让人钦佩。 ”而从我所能搜索到的研习《爨宝子碑》体书法家的作品来看,能达到王道温先生这种高水平的,寥若晨星。特别当我看到他书写曹操《观沧海》的那幅作品(第19页),书法和诗意高度和谐一致,感到非此种书体和写法不能表现曹操那苍凉而壮阔的胸襟。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注重传承,也注重习练,亦重视悟性。注重传承则有所本,注重习练才有功底,重视悟性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写字匠”。王道温先生在几十年研习书法的过程中,既注重有所本,也重视下苦功习练,更重视对书法真蒂之“悟”。我读了他的《书法京剧》一文,深感他具有非同一般的触类旁通的悟性。他从京剧艺术中悟出书法创作要有京剧那样的韵味,可以说别有洞见。他说:“字的伸缩变化要照顾到前后左右关系。伸缩之道,如同京剧的拖腔,有的拖得很长,如行云流水,有的戛然而止,这样便产生了丰富的节奏感。 ”他还说:“行草是武戏,翻前斗摔抢背一起来;篆隶是文戏,像杨四郎坐宫,要一板三的慢慢唱。 ”这种对书法的见解,令人称奇。这种悟性,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而有没有这种悟性,则是区别书法家与“写字匠”的重要标志。因为,有了这种悟性,才会达到一种艺术境界。他的这篇《书法京剧》,可以视作“王氏书论”。在书法展上,我看到他书写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说明他在书法创作中自觉追求一种高境界。在书法展上亦即他《作品集》中第一幅作品是草书苏东坡书论的一句:“我书意造本无法”。这句话许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实就是王道温先生追求的书法创作的一种至高境界。
  齐鲁大地,文化底蕴博大深厚。黄河之滨,地灵人杰。王道温先生书法作品展的成功举办,使我们不但目睹了其书法艺术的风采,也看到他为齐河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他的同乡和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同时感到,重视文化事业,亦应以人为本,特别应把如王道温先生等做出突出贡献者视为瑰宝,对他们的艺术成就加以整理和发掘,总结升华出有普遍价值的经验和规律,激励我们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建设黄河之滨的一方文化高地。
  作者附记:
  2014年4月18日上午,《王道温书法作品集》发行式暨书法作品展在齐河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下午,我较为仔细地观赏了书法展上全部作品,匆匆赶写了这篇读后感。仅仅是直观感受,非行家之论。文中观点有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 华锋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气象雄浑贯古今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休闲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