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市派第三轮平原县第一书记工作组建强党支部凝聚成员合力,把扶贫任务落实落细,赢得群众信赖——
村民写联名信恳请他们留驻
  “贾生珍书记驻村以来,协调部门,跑资金、为群众找致富门路,我村的村容、村貌、村风有了巨大改善,被列入乡镇文明村行列。贾书记要走了,我们十分不舍,恳请领导同意贾书记继续在我村驻村,帮助我村工作更上新台阶。”
  3月15日,平原县前曹镇金庄村党支部书记金清智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封联名信,信的最后,是摁有红手印的50余名村民代表的签名。原来,贾生珍是市派金庄村的第一书记,得知贾书记任期将满,村民联名上请愿书到县委组织部,希望他留任。采访结束后,金清智还希望记者通过媒体呼吁,帮忙把贾书记留下来。
  贾生珍是市派第三轮驻平原县第一书记工作组的成员。2017年3月,工作组19名第一书记来到前曹镇、恩城镇的18个省定贫困村,下足绣花功夫开展帮扶工作。2年任期即将届满之际,走访第一书记任职的村庄,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村民的不舍、干部的留恋。
  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第一书记担着责任、领着任务来驻村,围绕抓党建、促脱贫,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52户贫困户、1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抱团攻坚 共享资源 最大限度放大帮扶效应
  范希红是市派第三轮驻平原县第一书记工作组的“领头雁”,身为临时党支部书记,她强烈感受到抱团扶贫、携手攻坚的强大力量。她说:“人心齐,泰山移。2年来,第一书记不是单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借助共享式扶贫模式,实现团队协同作战,最终实现1+1>2的扶贫成效。”
  19名第一书记,分别来自市政协、市委组织部、市文联、市侨联、市物价局、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银行德州支行等18个单位,之前互不相识,如何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攻坚合力?临时党支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范希红说:“临时党支部最怕有‘临时’思想。成立之初,在制定《临时党支部工作制度》《“六个必须”工作要求》等‘硬约束’的同时,我们发挥个人专长,设立了组织委员、生活委员、纪检委员等,形成党支部运行的基本框架。此后,不间断地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外出交流、互访学习、联欢会等活动。大家迅速形成组织观念,抱团开展工作,复杂问题一起解决、优质资源大家共享,最大限度放大了帮扶成效。”
  前曹镇郑庄村生猪养殖户刘桂刚亟须贷款扩大养殖规模,但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息让他望而却步。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相洋找到来自人民银行德州支行的市派第一书记范宜和求助,范宜和二话没说,多方协调,最大限度争取优惠政策,为刘桂刚争取到了5万元的低息贷款;
  市侨联派驻平原县前曹镇吴家庙村第一书记孙玉兰,协调澳大利亚魏基成慈善总会,向镇村听障人士发放助听器,向镇村70岁以上老人捐赠冬衣……
  一名“第一书记”的好资源、好项目,共享给其他“第一书记”,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在市派第三轮驻平原县第一书记工作组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每周一次拼车往返,为的是回家路上分享新思路、交流好做法。返程后,大家会集中到一个村,学经验、找不足。每月一次的临时党支部会议无固定地点,有时在项目现场、有时在田间地头,哪里有问题会议开在哪儿,大家共同商议,一起谋划,出点子、想办法,集思广益。不少好经验、好做法逐渐从1个村扩展到其他17个村。18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熟悉工作组的每一名第一书记,有事也愿意找他们商量。
  比先进找不足,学典型鼓干劲。抱团攻坚中,工作组的比学赶超氛围日益深厚。每两个月,工作组都会出一期列明各个单位帮扶详情的简报,寄给派出单位分管负责人。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大家也明确了“赶”的目标、“超”的方向,形成第一书记跟第一书记比,一村跟一村比的好风气。
聚焦关切 顺应期盼 全力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
  “天天坐机关的干部,会啥?能干啥?”第一书记入村之初,面对这些“上面”来的人,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心里犯了嘀咕。面对全然陌生的工作环境、工作领域,第一书记也觉得无从下手。入村后,通过多次挨家挨户走访,大家逐渐摸出“门道”,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方向。
  第二次入户走访时,市物价局派驻前曹镇毛孙村第一书记赵静自掏腰包,为9户贫困户每户买了10斤鸡蛋;因村级事务需要,市地税局派驻第一书记张晓兵所在的前曹镇尹屯村组织了2次捐款,每次张晓兵都积极响应;听说村里谁家有喜事,第一书记相洋总会随份子……这些工作方法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不少第一书记说:“实地走访贫困村、贫困户,深受触动。感受肩上责任沉甸甸的,打心眼里想为他们做点事。”。
  走进群众,以心交心,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村民迅速打成一片,开展起帮扶工作也如鱼得水,贫困村、贫困群众获得了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后,18个村都拿出了各自的帮扶规划,并针对村情、倾听民愿,制定村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为村民指明了眼前的路子、远方的梦想。市政协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杨志刚制定的《前曹镇杨柳寺村村庄整治项目设计方案》,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重大项目库。
  “我家有6亩地,都入了村党支部领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去年夏秋两季,总共分红7000多元,比自己种强。从地里解放出来,我还能外出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郑庄村村民郑蒙蒙说。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成功经营,与市委组织部派驻该村第一书记相洋的努力密不可分。
  了解到地谁来种、集体经济如何发展是老大难问题后,相洋多次带领村党支部外出学习土地规模经营经验,针对群众顾虑的16个焦点问题,制成解答明白纸,挨家挨户走访发放。相洋牵头制定合作社规范章程,亲自跑相关部门咨询,与村两委成员,连续十几天熬夜,查阅法律法规,一字一句研究制定章程,历经一个月,制定了平原首部“领创办合作社章程”,并获得村民全票通过。最终全村适合规模经营的近1400亩土地都入了合作社。党支部主导、委员会种地、老百姓分红、村集体增收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也成为可借鉴的 “郑庄模式”,迅速在全县推开。
  前曹镇金庄村是个只有70户、202口人的小村庄。两年前,贾生珍刚到这里时,村里仅有的一条路是“断头路”,村民要求修路愿望迫切。贾生珍协调派出单位——山东高速集团德州管理处的支持,投入25万元,修了600米的柏油路,让村路和王凤楼镇、前曹镇的公路接上了头。“村里孩子求学、老人就医,必须到5公里外的王凤楼镇,‘断头路’接上了,老百姓别提多高兴了。”金庄村地势低洼,逢雨必涝。修完路后,贾生珍又协调各方资源,投入34.8万元,修了地下排水沟,老百姓没掏一分钱。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贾书记办真事”。
  恩城镇八里庄村的贫困户杨立娟不幸患上宫颈癌,独自抚养女儿的她,生活一度陷入绝望。驻该村“第一书记”李新泉来自德州市人民医院,在李新泉的协调联络下,杨立娟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免费接受肿瘤科专家医师的诊疗。如今,杨立娟完成了第一个疗程的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她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关注村庄发展、关心村民冷暖。两年来,第一书记共开展爱心帮扶活动120余次,惠及贫困群众5000余人。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1800余万元,全面完成贫困村“五通十有”建设内容。
党建强基 文化铸魂 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扶贫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为给村庄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第一书记在“抓党建、强班子、带队伍”、文化扶贫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市水文局派驻恩城镇胡庄村第一书记马世亮入村之初,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两委”班子缺乏号召力,干群关系紧张。为配齐配强班子,马世亮和村民代表广泛征求意见,经镇党委批准,很快选好“带头人”、换出“新班子”,在当年的换届中,班子成员得到正式任命。帮扶工作中,马世亮有意识地把村 “两委”班子推到前台,好人让村干部当,好事让村干部做,班子的威信、工作能力不断提升,村里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看到一些村党员集体活动不规范、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好,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民主议事决策等制度流于形式,第一书记帮助完善制定了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议事决策、支部委员值班制度等相关制度,全程主持或参与相关活动。在义务植树等党员志愿者活动日,第一书记带头干。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党员身份意识,也让干部逐渐学会了如何与群众打交道。
  两年间, 19名第一书记共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450余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30余项。发展党员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名。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前曹镇杨柳寺村始建于明代,有着400余年历史。市政协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杨志刚到来后,敏锐地觉察到,由于缺乏存史意识,村里几乎没留下有价值的文字记载,同时,知道村庄历史掌故的老人也越来越少。通过翻阅县志、与村庄老人访谈等方式,杨志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编纂形成村志,洋洋洒洒20余万字,系统记述了杨柳寺村400多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全体村民留下一段 “乡愁”。
  村里有一处占地3亩的废弃小学,范希红、杨志刚多方协调资金60万元,把它改建成了杨柳寺民俗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内建有“一台三馆”:乡村文化大舞台、民俗馆、家风馆、图书馆。乡村大舞台供村民日常文娱活动之用。民俗馆内收藏着村民自发捐赠的古钱币、粮票、织布机等400余件老物件。家风馆里,全村60个姓氏各有一张全家福,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家族树的60个枝桠上。不仅本村村民,文化大院也是十里八乡老百姓眼里的“乡村文化中心”,不少群众没事就来转转或是自带班子来这里“文化走亲”。“文化大院是全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来到这儿,想起走过的路,不由地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好日子,一起往前奔的劲头儿也越来越大了。”杨柳寺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栋说。
  文化扶贫凝聚起了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气神儿,这一点,恩城镇闵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爱军也深有体会。市文联派驻闵庄村第一书记杜霞在帮群众想路子、谋发展的同时,协调市文联、市作协为闵庄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上千册,投资30万元修建文化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建村文艺宣传队,联系演出资源,不间断地开展“用文化力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大家伙儿的心渐渐热起来,一股脑地把劲儿用在发展生产,找致富路子上,去年该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了约500元。作者 邓静 张娜 曹伟 姚向 阳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村民写联名信恳请他们留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