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学点历史文化 建设美丽家园
刘庆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以《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为题做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话。他强调,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领导干部不管处在那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领导工作水平。
  习近平同志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舍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的阐明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文化,为我们学习历史文化指明了方向。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它在不断的沉淀和积累,它不能随意割断,它不能像政权更迭那样,在一个早晨就可以完成。它只能随着时间长河不断的前进,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它的前进。历史老人在它前进的过程中,曾经奏出了一曲曲时代的乐章,也曾经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足迹。人类自从发明了文字以后,用文字记载下了这些变化和故事,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因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生存方式,形成了斑斓多彩的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的历史文化。可以这样说,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血脉,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每个人的一面镜子。
  我们平原是一个有着223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县,在这片热土上记录着平原人民千百年来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灿烂文化。学习和借鉴平原历史文化,对于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于推动平原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好我们美丽的家园,应该是十分有益的。
一、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文化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论述和部署。十八大刚结束,习近平同志就带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重温一八四○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作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重要讲话。刘云山同志最近说:“国家博物馆就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中央领导第一次集体活动,选择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体现了文化情怀和对历史的尊重。”为我们学习历史文化,推动当前工作做出了表率。
  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宰相魏征去世的时候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李世民对于为他创造了贞观盛世的大臣的高度赞誉,同时也表明了他重视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文化的鲜明态度。
  1、学习历史文化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中间经历了历朝历代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政权的无数次的更迭。正像《红楼梦》中说的,“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政权轮替的过程中,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先进的阶级政党必然代替腐朽的统治阶级。这中间有过许多的经验,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训。例如,在《史记》中记载的楚汉相争的历史经验,《高祖本纪第八》中记了这样一段,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在洛阳南宫置酒宴请群臣,君臣共议胜利的经验,刘邦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能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些历史的经验教训尽在历史文化之中,只有深入的学习,研究和借鉴这些经验教训,才能取得政权巩固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历史文化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2、学习历史文化可以明辨是非。历史是一座永不谢幕的大舞台,古往今来,在这个舞台上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的表演,他们的是非功过后人自有评说。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象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看到的《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等。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所处的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都应该懂得。作为平原人也应了解平原的历史。我们有明万历县志,清乾隆版县志,民国县志,和一九九二年版的县志二○一一年版的县志。记载了平原县二千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我们平原的干部要认真读一读这些史书,才能了解平原的地理形势、自然灾害、社会动荡、朝代更替等等过程中,平原人民是怎样一次次战胜困难、度过难关,顽强的生存下来,在历史中有哪些乡贤名宦做出过贡献和牺牲,形成了哪些民风民俗,等等。知道怎样做才符合人民的愿望,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有明确的是非观。才能以史为鉴,少走弯路,才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学习历史文化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良文化传统,比如“大一统”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孔子修订《春秋》,包含了“大一统”的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成为政治思想主流。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做天经地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与责任。再如“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先哲很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勇往直前的内在动力。再比如“愚公移山”“学而不厌、悔人不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可以说,在灿烂的历史文化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些历史文化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透过这面镜子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是美是丑一览无余。同时,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总之,学习历史文化大到爱国兴邦,小到个人修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平原县的历史沿革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谱,一个地方的区划,历史沿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作为行政单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平原县是什么时候建县的?在设县以前平原是个什么地方?通过查阅古籍和县志,我们得知,在秦朝以前,在五帝和夏商周时期,诸侯国一般都称王,实行的是分封制。时间段大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在战国后期,大约在公元前395年左右,秦国对政体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实行郡县制,十村为一里,十里为一县,这是最早的作为行政区划管理的县。秦国到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秦朝,秦王政称始皇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管县,平原县始建。
  平原在建县以前早就有了这个地名,据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平原为齐西境之下邑”。齐就是当时的齐国。早在周武王灭商之后,齐为太公姜子牙的封地。周武王封姜尚为齐侯,齐地为国,国都在现在的临淄。平原是齐国与赵国的分界线,在齐国的最西边。
  另据县志记载,“战国时为赵所并,封公子胜为平原君,食邑在此。平原之名始见。”就是说平原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为赵国的公子赵胜的封号。赵胜是赵国赵惠文王的亲弟弟,时任赵国的宰相。他的封号为平原君。“平原君”这个封号是什么意思?据史籍记载,“君”的封号在春秋末才出现。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最早出现在楚国。在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号一般加“公”。到战国时期,“君”的爵位是诸侯国新设的最高爵位。封君的条件大约有两种,一是计功分封,二是亲亲加封,还有因名望和色幸加封“君”的。战国之世254年中(前475— 前221年)各诸侯国先后封“君”见于记载的有百余人,有时间可考的88人。赵胜就是战国时期被他的哥哥赵惠文王封为平原君的。平原君赵胜和当时的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均以养士著称。孟尝君田文是齐国的宗室大臣,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王的弟弟,春申君黄歇是楚国的宰相。被封为“君”号的人,有的有食邑之地,有的没有,平原君赵胜是有食邑之地的,平原县志上记载他的食邑在平原,平原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平原君的封号里,这是准确无疑的。也就是说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平原这个地名。
三、平原历史上有影响的乡贤名宦
  从平原设县到现在已有二千二百三十多年,县名一直沿用平原县。在公元前206年,汉灭秦,汉高祖刘邦设平原郡治平原县,下辖十九个县,包括现在的山东聊城、德州、滨州地区的大部,以及河北省南部的部分县、市。居民154387户,总人口664543人,是全国一百多个郡之一,是黄河以北地区与当时的青州相类似的一个大都会。到东汉末年,平原郡辖九个县,仍然治平原县,刘备在公元一九○年至一九四年曾在这里“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平原郡历经西汉、东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存世1113年。其中郡治在平原的时间大约770多年。正如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任继愈先生在一九九二年为平原县志作序时所说:“平原县有河无山,水深土厚,民风淳朴。”这片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下面将平原县的历史沿革列表如下:
  △爽鸠氏之墟——上古少昊世
  △兖州域——帝喾唐虞
  △季荝氏封内地——夏朝
  后又为:
  鬲侯国——夏朝
  △逢伯陵之封地——商朝
  后为:蒲姑氏——商朝
  △蒲姑氏作乱——周朝
  属青州,成王灭之
  太公封地
  属齐之西境下邑——周朝
  △赵公子胜封地
  即平原君赵胜食邑——战国
  (平原之名始见)
  △平原县——秦朝
  △平原郡治县——西汉
  属青州
  △平原国治县——东汉
  属青州
  △平原国治县——魏
  属冀州
  △平原国治县——晋
  属冀州
  △平原郡治县——宋
  时又有两平原县,一置于邹平地属东平原郡北魏因之隋改邹平一分宁阳地侨置属阳平郡北魏属东阳平郡隋改龚邱。
  △平原郡治聊城——北魏
  平原县属安德郡
  真君三年省平原入鬲县,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属渤海郡。
  中兴元年末属按宋明帝泰始二年陷于魏,时魏献文帝太安元年也。
  △平原县——北齐 天宝二年(公元551年)
  始迁今治
  △平原县——后周
  △平原县——隋
  属安德郡 为德州徙平原郡之在今陵县,属兖州以县隶焉。
  △平原县——唐
  改平原郡为德州,中间天宝元年迄至德二载复为平原郡。
  △平原县——后周
  属德州
  △平原县——宋
  随州直隶中书省为腹里地
  △平原县——金
  △平原县——元
  △平原县——明
  随州隶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
  △平原县——清
  隶属济南府
  雍正八年割属高唐直隶州,十二年仍属济南府。
  在平原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可以说人杰地灵,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出现了许多对历史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是平原的乡贤名宦,是平原人民的优秀儿女,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正义、忠厚、为民等优秀品质,是我们平原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据旧县志和史书记载,在这里挑选出几位名声较大的历史人物说一说。
  (一)三国时期的蜀汉皇帝刘备,在公元190年至194年曾“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前后近五年时间,先坐二年县令,又当二年多国相(相当于郡太守)。秩(俸禄)二千石,与朝中大臣相当。而且是州的“别部司马”兼任平原国的国相,管辖九个县,居民155588户,人口1002658人。刘备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而且深得民心,初步形成了以“人和”治天下的政治思想基础。刘备曾提出:“夫凡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重要政治观点。刘备在平原期间,关羽、张飞先为步弓手、马弓手,后为别部司马。赵云脱离公孙瓒来平原投奔刘备,为备主轻兵。这一期间,刘备先后率部参加了著名的“勾磐战役”,搭救了汉中郎将公孙瓒的性命,参加在酸枣集中的讨伐董卓会盟,结识了曹操、袁绍等实力派人物,直到194年在徐州牧陶谦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刘备仗义出兵,率部救徐州,在政界崭露头角,成为东汉末年政治舞台上与各路诸侯角逐的重要一员。
  刘备在平原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这就是“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是罗贯中先生的历史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第一章就写的桃园三结义,题目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因此多数的研究三国文化的专家都认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不载于正史,是后人演绎出来的,而且故事的发生地在河北省涿县张飞的后花园。
  我们经过近十年的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我们的结论,历史上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极有可能发生在平原。理由如下:(一)历史文献中主要是《三国志》中,虽无三结义的明确记载,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刘关张的兄弟情义。刘关张“恩若兄弟”,“飞以兄事之”,等多处文字表述。(二)平原县志中有文字记载、碑刻记载、以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历代官员赋诗赞颂“桃园三结义”。(三)平原纪念“桃园三结义”的三义庙远远早于《三国演义》成书的时间。“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发生在古官道上的桃园驿,即现在的平原县三唐乡桃园村。刘关张“三结义”时桃园只是一个驿站,后来叫桃园站、桃园店,逐渐形成一个村庄。自三国后期就有口口相传“三结义”的故事。到宋、元时期桃园站就立庙以祀。到明朝时县官为祭祀方便将三义庙挪到县城南。据明县志《重修三义庙记》记载县南这座三义庙倒塌重修的时间,开工时间是明嘉靖九年秋,即公元1530年秋季,而《三国志演义》成书第一版印刷是1522年,全书八万字,从桃园三结义写到诸葛亮去世。就是说平原县城重修三义庙的时间比 《三国演义》印刷出版晚八年,但这座庙从桃园村移至县城的时间远远早于1522是没有问题的。桃园村的三义庙后人又多次重修,到民国三年(1914年),现健在的有些老人还曾经在庙里读过书。1965年最后一座大殿被拆,建成村小学。从现在的遗址看大约占地200亩左右。应该是一座五进深的庙宇,规模很大。从遗址表面捡到的一些瓦砾,经省市一些考古专家判断大多数都是宋、元时期的。(四)民间口口相传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源远流长。例如“桃园结义”时兄弟三人爬树定长幼;结义时刘备席地而坐不坠井;“三结义”时张飞搬酒的村叫“搬酒店”等等,以及刘备“哭来的江山”,“拜庙求生”等等。这些传说已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三国时魏明帝曹睿曾封平原王。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立魏,称魏文帝。谥封父亲曹操为魏武帝。公元222年封儿子曹睿为平原王。226年7月16日被立为太子,在平原王的位置上共五年。226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为魏明帝,在位13年,公元339年去世,年36岁。是魏国非常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公元232年育有一女曹淑,一个月就死了,曹睿追谥女儿为平原懿公主,还封皇后的弟弟郭德从甄氏姓,为平原侯。
  (三)汉魏时期,从平原太守、国相的位置上走出了七位宰相。
  △匡衡字稚圭,祖籍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邹城市城关羊下村。匡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匡衡小时候没钱念书,不得不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的资费。“凿壁偷光”的故事流传至今。汉宣帝时,经过九次考试,授了个太常掌故的官职,还没上任,又改任平原文学,当时是一个年俸二百石的教官。匡衡在平原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是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许多京城的学子都从京城到平原拜匡衡为师。这些学生回到京城后向皇帝上书,请求将匡衡由平原调任京城。汉宣帝刘询派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少尉梁丘贺到平原考察匡衡。回京后,萧望之上书宣帝,盛赞匡衡学问高深,有大家风度。因汉宣帝不太喜欢独尊儒术,他推崇儒、法并用。所以,并未将匡衡调回京城,匡衡在平原继续当教官。直到公元前49年12月甲戌(初七)汉宣帝去世,12月26日皇太子刘爽登基,为汉元帝,匡衡的命运才有了转机。经乐陵侯史高推荐,匡衡被任用为郎中,历经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公元前37年八月癸亥 (初三),“以光禄勋匡衡为御史大夫”。公元前36年七月,匡衡为丞相。至此,匡衡完成了他从平原文学到汉朝宰相的升迁之路。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 (今山东枣庄),后来徙居杜陵 (今西安市东南),萧望之从小好学,把 《齐诗》、 《论语》、 《礼记》等儒家经典都读得很透彻,他的学问不仅在郡县很有名气,就连京城的儒生也都称赞他的学问很精深。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被召见入朝进仕。公元前65年,汉宣帝刘询征选通晓政务的博士、谏大夫充任郡太守和封国的国相,选中了萧望之,任命他为平原太守。任职一年后,回朝担任少府,后又任首都所在地的 “左冯翊”。任职三年,升迁为大鸿胪。公元前59年秋七月升迁为御史大夫。位列 “三公”。成为当时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之一。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监管朝廷重要文书图籍等。在任御史大夫期间,在处理边境民族事务、维护国家安定、平息内乱等大政方针上颇有建树,深受皇帝器重。
  △赵熹,字伯阳,南阳宛人。他十五岁那年,正逢王莽篡政,他虽勤奋好学,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适逢战乱。赵熹以五威偏将军随大将刘秀行动,在与王莽军决战中身先士卒,不避锋矢,身负重伤。在昆阳一战后,赵熹被刘秀封为中郎将、勇功侯。公元25年刘秀平定天下,宣布建立东汉王朝,年号为建武元年。就在这一年,赵熹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任后,他发现境内小偷很多,他与相邻各郡联系共同行动,并迅速组织人马捕盗除害。很快抓到了这个盗窃集团最大的头目,在查明事实后从快处以死刑。可是与这个头目有牵连的达几千人,很难处理,监狱中人满为患。赵熹上书刘秀,他建议只惩罚那些罪大恶极的首犯,把那些只犯有轻微罪行的人分散安置,可迁到京城附近的郡县严加管理。刘秀听从赵熹的建议,把没有大错的这些人迁到颍川、陈留等郡县。此后,赵熹表彰仁人,惩奸除恶,平原境内政清民和。后来,青州地面发生了大蝗灾,而这些蝗虫飞到平原地界就死掉了。老百姓说这是赵熹的功劳,有赵熹在,蝗虫都不敢过界,真是托了赵熹的福,大灾之年还有好收成,百姓们编成歌谣来歌颂他。建武二十七年 (公元51年)赵熹升任太尉,封关内侯。永平元年 (公元58年)封节乡侯。永平十八年 (公元75年)汉章帝刘炟继位,赵熹位进太傅。建初五年 (公元80年)赵熹已84岁,因偶感风寒,一病不起。皇帝亲自为他求医问药,也没能挽留住他的生命。这位从平原太守任上走出去的,历任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的宰相,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汉章帝亲自前往吊唁,并封谥号 “正侯”。
  △伏湛字惠公,东汉琅琊东武 (今山东诸城)人。出身经学世家。公元23年,淮阳王刘玄称帝,年号更始,这时,伏湛被任命为平原太守。这时正处于东、西汉交替时期,天下战乱,人民惊扰。伏湛在平原任上,照常教授经学,他节衣缩食,救济贫困百姓,使得平原境内相对平静。他对妻儿们说,现在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时候,连皇帝都减裁自己的伙食。现在百姓正在挨饿,我们怎么能独享饱食呢!他把全家的伙食改为粗粮为食,把自己的俸禄拿出一部分来周济乡里的贫苦百姓。一时间,投奔伏氏亲戚宾朋有一百多家。当时伏湛有一个很有力气的部下,计谋着要为伏湛起兵造反,伏湛听后十分憎恶他扰乱人心,就将其逮捕斩首示众,并布告百姓。很快平原境内的百姓安定下心来,正是伏湛的努力,使平原在两汉交替的战乱时期,平原郡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东汉光武帝刘秀继位后,认为伏湛是有才气的名儒,又是汉室旧臣,将他从平原太守任上调任中央政府任职。先任命为尚书,负责整理修订西汉旧章,制订东汉国家法制。后拜为司直,代行大司徒的职务。建武三年(公元27年),伏湛出任大司徒,封阳都侯。
  △刘方字伯况,平原人。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政绩突出。特别是在任襄城县令时,曾受到汉章帝下诏书褒奖。不久,刘方晋升为宗正。汉章帝死后,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经窦宪推荐,担任小皇帝刘肇的老师。永元三年(公元91年)冬十月,以宗正刘方为司空,位居三公。永元六年(公元94年)刘方为司徒。
  △郑弘字巨君,东汉会稽人。郑弘的曾祖曾是齐国临淄人,官僚出身。汉武帝时实行遣散大族的办法,在这次遣散中,郑弘的曾祖父带着三个儿子来到会稽山阴,并在此安家立业。郑弘少时在乡里为老百姓办事,长大以后曾在乡里为啬夫、孝廉。建初元年(公元76年)接连四次升迁,由尚书令晋升为平原国相。郑弘在平原为官清廉。他到任后减租减息,减免税赋。农忙季节,他微服私访,调查民间疾苦,救济贫困农户。如果遇到天气干旱,他亲自随车求雨。有一次,郑弘在私访时,遇到成群的白鹿挟车而过,他特别惊奇。问随行的主簿黄国:“白鹿出现是吉是凶?”黄国垂拜祝贺说:“从前三公大臣的中幡,都装饰着鹿的图案,将来你必将成为朝中的宰相。”郑弘笑而不答。
  建初八年(公元83年)郑弘由平原相升任大司农。元和元年(公元84年)郑弘由大司农升为太尉。郑弘晚年上书弹劾贪赃枉法的窦宪,积愤成疾。他去世后,他的妻儿遵从遗嘱,全部归还朝廷所赐之物,布衣入殓,素木为棺,轻车简从,扶柩还乡。这位从平原走出去的耿直的宰相,平静的魂归故里,把一世清明留在了人间。
  △孙礼字德达,三国时魏国涿郡容城人。在魏文帝时曾任平原太守。孙礼到任后,看到由于连年战乱,造成了土地荒芜,粮食欠收,老百姓时常发生饥荒。他上书朝廷直言相劝,坚决反对皇帝大修宫殿等奢侈之风,以减轻百姓的税赋。他甚至以死相谏,终于打动了皇帝。皇帝下令说:“朕接受正直的言语,赶快遣散民工。”
  孙礼先后任山阳、平昌、琅琊太守,回京任少府,后任荆州刺史、冀州牧。在任冀州牧期间,奉朝廷之命处理清河与平原郡土地纠纷一案,遭到大司马曹爽的坚决反对。为此事把官也丢了。后来曹爽被司马懿剪除掉后,起用孙礼为司隶校尉。嘉平元年(公元249年)12月庚子(十八日),孙礼由司隶校尉升迁为司空,封大利亭侯,位居三公。孙礼为政“刚断伉厉”,曾治理过五州七郡,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公元250年,孙礼病死家中,谥号“景侯”。
  (四)三国时期魏国平原人管辂。
  管辂,字公明,平原古城北小管庄人,(公元209年——256年)是三国时期与华佗齐名的著名术士。他从小昼伏夜出观天象,九岁跟人学习易经、术数,十一岁为人占卜。十五岁入官学读书。琅琊太守单子春组织了一百多人与他辩论,从早晨到太阳下山,没有一个人能辩论过他,单子春赞叹道“真乃神童也!”他的预测、占卜无不应验,他懂天文地理、懂鸟语、善易经,是一位奇才,后来官至少府丞。 (未完待续)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学点历史文化 建设美丽家园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史周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