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新能源积聚发展新力量
——平原新能源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作者:王怀明
  □记者 王怀明 通讯员 李海滨 李绪卫 张志萍
  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产业发展浪潮席卷全球,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场“新能源”变革之中。
  在平原,新能源产业如一轮朝阳冉冉升起,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中,我县正在抢占一席之地,寻求同频共振、进位提升。
多元聚能打造绿色能源产销 “能量谷”
  5月25日,汉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远远地,主厂区104米高的烟囱映入眼帘;站在新落成的职工宿舍楼顶俯视,一期厂房区、主厂区、储料区、主变区等几大功能分区雏形已显。
  汉源公司董事长赵辉光刚从建设现场回来,“整个项目是EPC交钥匙工程,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全交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办,就连最后职工岗前培训都不用管。”赵辉光说。
  汉源项目是由深圳汉源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韩国GS·EPS(株)、韩国ECO—FRONTIER(株)合资组建,主要利用秸杆、树叉等燃烧发电。项目分二期,一期投资3.5亿元,包括两台震动式秸秆燃烧锅炉,配套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为30MW,9月初,一期并网发电。项目全部运营后,规模达50MW,每年向社会输送6500万度“清洁电”,年节约标准煤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利税6000万元。
  我县林地面积达53.2万亩,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5万立方米以上,但大量树木枝条、树墩等下角料利用率不足10%。“汉源每年能消化方圆50公里木材 “废料”30万吨,每吨收购价在260元左右,仅此一项,每年惠农8000万元,并可带动木材破碎、运输等相关产业,形成 ‘农林废弃物—生物质能发电—新能源—助工、助农’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县畜牧局局长李文明说。
  以汉源绿色能源为焊接点,还联成两个“循环”:一是水循环,汉源冷凝循环水全部采用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每年消耗中水100万吨;二是热循环,现开发区落户企业小锅炉热汽产能约100吨/小时,汉源二期投产后,可替代这些企业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
  能源是经济的命脉,汉源是平原迈出新能源生产“第一步”,但这只是开局,如今,新能源强大脉冲正在平原起博。恩城镇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由中国风电集团投资,在相家河沿岸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项目建成后,年发电能力达到40兆瓦。
  5月25日,北二环西端南侧又一个能源基地——山东金地恒新能源有限公司在这里兴建。金地恒是一家以非粮生物质和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产业,集科、工、贸于一体的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美国进口的棕榈油为原料,生产高清洁柴油、汽油、燃料油等生物能源。
  该项目首期将于明年8月投产,年可生产高清洁柴油60万吨、高清洁燃料油30万吨、精细化工产品10万吨,国际贸易成品油、各种化工燃料油1000万吨,年产值100亿元,利润5.5亿元,上缴税金3.5亿元。未来几年,金地恒还将与毗邻的中化平原化工公司、山东大学生物乙醇项目组成产业“联盟”,采用中化甲醇、生物乙醇,替代部分棕榈油,生产能源产品,形成新能源循环产业园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及工业项目对天然气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许多城市因燃气供应紧张造成了“气荒”。龙门办事处引进“30万方∕日天然气液化(LNG加工)”项目,在用气低谷,利用“混合冷剂制冷循环”技术将天然气液化后储存,待气源紧张时,将LNG运往气化站、加气站,供居民、车辆使用,成为一座天然气调峰应急的生产基地。
  “这个项目由山东金鲁班、中石气、辽宁哈深三家公司合资建设,今年10月份竣工投产,日处理原料天然气30万方,年产液化天然气(LNG)6798吨,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利税4326.8万元。”龙门办事处党委书记徐桂元介绍说。
  随着原料多元化,一个个项目串成的新能源产业链越来越长,一次次上演着“变废为宝”的转变。针对餐厨垃圾污染环境的现实,我县引进了科耢瑞生物新能源项目,年处理餐厨废渣7.3万吨,从中提取生物柴油、沼气、甲酯等系列产品。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上污水处理沼气发电项目,年发电量50多万KW,今年公司还将新上造纸污泥燃烧发电项目,令人“头疼”的造纸污泥成为能量“碳块”。
多元开发打造节能环保设备 “集散地”
5月26日,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一支支普通的玻璃管,经过下料、清洗、镀膜、套管、封口、排汽、摆放、清洗、检测、打标、包装等工序(下转二版)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能源积聚发展新力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