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董秋农
作者:1910—1939.10

  □石贤圣
  位于陵城区糜镇锦绣新城东邻的陆乡文化公园,湖光粼粼,花红竹绿,文化厚重,源远流长,透山水之灵气,展先辈之风采。游者观之,无不赞叹。
  在公园西南角呈两行排列的文化碑林中,有一通较大的长方形石碑,其上是革命烈士董秋农肖像、简历及陶家战斗简介和当年的战斗场景,再次回放8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那场激烈战斗,深情赞美董秋农这位来自异乡的革命先烈。
  青年时代,忧国忧民、反抗压迫的爱国主义思想就在董万丰的头脑里深深扎下了根。 1929年,为抗议校方随便开除中国学生等暴行,他组织学生罢课,拒不响应校方的“返校复课”劝说,继而被迫转学北平弘达中学。 1933年,他怀着“科学救国,经济救国”的理想,考入日本神户商业大学经济系。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
  1937年1月,董万丰以优异成绩获得商学士学位,但他放弃了校方分配,毅然回到家乡。当他看到家乡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下,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决心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光明之路。去延安!他带着二姐给他的50元日本票和一床新毛毯,瞒着年迈的父母,毅然诀别了相识多年的热恋女友秘密出走,寻找救国救民道路。 1937年3月,当董万丰千辛万苦来到山西太原时,已身无分文,只得暂寄西北实业公司当雇员,边工作边等待时机去延安。他和旅顺二中的同窗学友张有萱合租一座房屋,经常给他讲有关共产党的事,并带他到太原街头听八路军干部讲演,看抗战文艺演出。七七事变后,董万丰带着张有萱去找八路军。两次请求参加八路军,均因他是毕业于日本名牌大学的大学生而被婉拒。他把分头长发剪成光头,脱掉西装革履,换一身粗衣布鞋,和张有萱第3次走进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见到接待他们的领导南汉宸后董万丰慷慨陈词,诉说了他们追求真理的艰难曲折经历和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决心,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南汉宸被感动了,立即向周恩来副主席请示。周恩来当即批准他们入伍,并开具了去中共抗日前线第一个军事指挥中心的介绍信。
  董万丰入伍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敌工部从事搜集、翻译日文资料工作,出于工作需要,改名董秋农。他一丝不苟、夜以继日,将搜集和查阅的大量日文资料,及时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以个人留学日本的经历作出判断,为总部领导分析敌情、及时部署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意见。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所获的日文情报和资料的翻译,就有董秋农的功劳。为瓦解敌军士气,他呕心沥血、细心推敲,编写了大量针对日军的宣传品,还经常亲自刻版、印刷、散发和张贴。董秋农专心致志的工作精神,在部队传为美谈。一次,朱德总司令一个人悄悄进屋,靠在铺盖卷上静静地等着他们。他们聚精会神地工作,没有发觉,直到无意中抬头,才发现朱德。朱德看了他们翻译的材料,点头称赞,并向全军通报予以嘉奖。 1938年初,在朱德、彭德怀的介绍下,董秋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八路军总部挑选得力的政治工作干部组成巡视团。董秋农被选派到冀南平原,深入部队检查工作,并追随当地领导在前线与日寇作战。董秋农发现,八路军的对敌喊话“缴枪不杀,优待俘虏”敌人听不懂,瓦解军心的力量不够,便向朱德提出了用日语喊话的建议。朱德很赞赏,批准他召集一个对敌喊话小组,练习日语,对敌喊话。一经在前线实验,效果非常好。
  董秋农的战场喊话成功,经总部研究批准,向全军推广,效果明显,并已有不少敌军士兵在战场上逃跑前来投诚。总部又根据董秋农的请求,组织投诚的日军士兵进行对敌喊话,其效果更好。
  1938年夏,董秋农完成八路军总部巡视团检查工作后,随肖华所率343旅政治部和教导队的百余干部,于9月27日到达敌我争夺激烈的冀鲁边地区。 10月,经统一整编的抗日武装力量,组成以肖华为司令员兼政委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董秋农被任命为政治部敌工部长。当时冀鲁边地区发生旱灾,日军又即将开始“扫荡”,环境十分险恶。但他斗志昂扬,不怕艰难困苦,始终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看到部队条件艰苦,他就经常写信给在家乡他最信任的二姐,说“这里的朋友多,总是不够用”,让她回信时多带点东西和钱。而他的二姐也始终冒着危险,默默满足他每个要求。他享受旅长待遇,但却把配给他的勤务员主动辞去,送到部队需要的岗位。他生活俭朴,从不摆知识分子架子,战斗时身先士卒,作战时宣传我军政策、瓦解敌军斗志。他率先建议部队官兵学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等日语短句,得到了挺纵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下连队亲自任教,亲自上战场对敌喊话。当时没有扩音设备,他采取到作战前沿领喊,甚至抵近敌人喊话的办法,使战场对敌喊话效果大大提高,产生了动摇敌军士气、瓦解破坏敌伪军战斗力的作用,为部队夺取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秋农对主动来投诚的日军士兵,妥善安排其工作和生活,对于俘虏按八路军总部规定,从生活上、思想上慢慢地感化教育。
  1939年10月,董秋农同“挺纵”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奉命伏击途经陶家一带的日军。
  当时陶家村属德平县边界,南邻陵县四区革命根据地,东距糜镇日军据点8里,日伪势力比较薄弱。一条东西公路从村南通过,是鬼子汽车必经之路。一旦战斗打响,日军增援需要一定时间。附近还有几个村子紧挨着,有利于埋伏和撤退。我军在陶家村南、王举家村东设伏。
  当汽车驶到东边的解孟村边时,狡猾的日军怕有埋伏,都跳下车来,打了一阵子枪试探,见没有动静,这才上车继续前行。
  日军汽车终于进入了伏击圈,突然,一颗手榴弹“轰”地一声炸断了前面的道路。日军慌忙下车,用汽车作掩体,向我军猛烈射击。紧急关头,我军一战士机智地转到车队后面,把几颗手榴弹投向开枪的鬼子,随着一声声巨响,鬼子血肉横飞。八路军战士越战越勇,不一会儿,鬼子的汽车冒起了股股黑烟……
  在我指战员勇猛打击下,十几个鬼子被消灭,剩下的几个鬼子见势不妙,跳进路边的苇湾想逃命。为争取日军投诚,董秋农亲自抵近前线向残军高声喊话,确有一名叫小岛的日军因其喊话而投降。在这次战斗中,我军消灭了20多个日军,缴获了10余支枪和一些弹药,抓获日军一人,炸坏了敌人的汽车。我军速战速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然而就在撤离时,董秋农却被藏在汽车底下的一个鬼子开枪击中头部,不幸壮烈牺牲。他是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个留学生,也是八路军728位团以上干部烈士中,在前线为国捐躯的唯一一位敌工部长。
  陶家战斗结束后,董秋农被安葬在陶家村南的田野里。
  1998年4月,中共金州区委、金州区政府将董秋农烈士遗骨迁回故里,安葬在金州区烈士陵园,并立碑以铭其忠贞报国之志。
  看今朝,董秋农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糜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012年,糜镇被陵县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次中心”;2013年,被山东省确定为“市级示范镇”;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足以告慰先烈英灵。

  相关链接


  董秋农(1910—1939.10),原名董万丰,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二十里堡镇韩家村人。学生时代接受革命思想。 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敌工部,从事搜集、翻译日文资料和对日军宣传品的拟制工作,还经常利用工作之余,编写、刻写、印刷、散发、张贴瓦解日军的宣传材料。 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长。不久,被选调为八路军总部巡视团团员,深入检查部队政治工作。1939年10月,董秋农所在部队奉命于德平县陶家(现属陵城区糜镇)一带伏击日军,战斗异常激烈。他亲临前线向敌人喊话,不幸被暗藏的敌人击中,壮烈牺牲。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董秋农位列其中。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董秋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