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张凤珍——
入朝援建丰厚了我的人生
  □崔安军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后,中共中央决定志愿军部队陆续分批回国,同时从国内抽调一些部队和机关人员赴朝轮换锻炼,参加战后重建。陵城区供销合作社退休干部张凤珍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凤珍,男,汉族,1935年11月生人,陵城区神头镇邓集村人,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3月入伍,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310部队四中队18小队。
  2020年11月11日上午,我们来到陵城区东街新村拜访张凤珍老人。老人独居在靠道的一座砖瓦平房,走进院中,小院收拾得井然有序,前出厦的檐廊,玻璃光亮透明,小院的西侧,开辟出一片小菜畦,种着韭菜、蒜苗,叶子绿中透黑。老人精神矍铄,脚步稳健,招呼着我们进屋。屋内也是一尘不染,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放大镜和书报杂志。他说:“入朝参加援建,我只是干了些普普通通的事情,没有赫赫战功,甚至也没有突出的事迹。但是在部队,最大的收获就是坚定了信念、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身体,这一辈子无怨无悔。 ”张凤珍参军前,因为自己具有高小文化程度,而被当时东堂供销社的李福祥经理相中,推荐成为东堂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的实物负责人,“说是负责人,其实就是一个人,既是记账员,又是营业员,还是搬运工”。老人讲,他在供销社期间,每次盘点,进货、销售、库存、余额四个数字都是平的,从没出现过亏损的现象。回忆自己参军的经历时,张凤珍眼神坚毅。我是1956年3月入伍,新兵集训后根据上级命令,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后重建工作。“我们部队过去的时候战事已经停歇,战争过后,朝鲜各地区百废待兴,面对着被战争摧残后的这片土地,设施技术落后、民众生活难以为继,战士们眼眶湿润了,誓言要像抗击美国侵略者那样的劲头,像建设祖国那样的热情,帮助朝鲜人民重建生产生活秩序”。在战争中,我志愿军为防敌炮火与炸弹的袭击,在各个主要山头都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和掩体,战争结束后,大多被废弃了,战士们利用这些工事和掩体的木料,建起了一排排的营房,改善了营房周边的环境。除此外,部队还集体组织为当地居民修建房屋,种植、收割水稻等庄稼,开挖了水库及灌溉工程,深受当地群众的拥戴,他本人也被评为“连队爱民模范”,朝鲜人民政府颁发了“朝中友谊纪念章”。说到这里,老人拿出了一个记录本,记录了时任志愿军政委王平将军的提供的一组数字:志愿军在战后的五年多,共帮助朝鲜人民修建公共场所881座,民房45000多间,恢复和新建各种桥梁4260座;修建堤坝4096条,全长近430公里;修建大小水渠2295条,长达1200多公里;植树3600多万棵,运送各种物资63000多吨,为群众治病188万多人次。志愿军全体指战员遵照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为参加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流了血,流了汗……志愿军指战员节衣缩食,节省出粮食700多万斤,衣物、用品10万多件捐赠给朝鲜人民,帮助朝鲜人民渡过灾荒。“当时我们的任务虽然主要是帮助朝鲜战后的恢复,但日常的军事训练绝没有放松,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以维护停战协定,随时准备粉碎敌人北犯。”当年的志愿军部队里流传着这样的话,训练就是流汗,战时就是流血,要想战时少流血,就得平时多训练。训练是很苦的,但战士们坚定了“消灭敌人,保家卫国”的信念,每个战士必须熟练掌握步枪、冲锋枪、机枪、手榴弹的使用和其结构,一直到实弹射击演练,班、排、连的进攻与防御,作战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保护自己,更有效地消灭敌人。张凤珍老人说:“我1956年熟练掌握了步枪,获得“优秀射手”称号,1957年实训火炮,当时需要2-3人将火炮背上山,这种炮叫做七五无后座力炮,炮身重109斤,每发炮弹18斤左右,背上山单人总负重一般在130斤左右,当时我一口气能走300多米的山路。在1958年的训练中获得“双优秀”炮手(打固定目标和移动目标),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志愿军总政治部“二级技术能手”称号,并被提拔为副班长。实训既掌握了战略战术,提高了杀敌本领,又锤炼了意志,锻炼了身体。 ”
  张凤珍的高小学历也派上了用场。那时候,战士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有一部分还不识字。每逢劳动、训练之余及周末,他就担任起文化教员的角色,组织战友们识字,宣讲理论。战友中因各种原因不乏有接受慢的差生,他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辅导,直到完全领会。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论,他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找来报纸书籍,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对以后的工作影响很大。退休后,他自费订阅《快乐老人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单位离退休支部也定期送去学习资料。
  1958年,张凤珍奉命回国,回国后部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9951部队4中队18小队,他任文化教员,1960年退伍。退伍后先后在河南省地质局106队任文化教员、司务长。 1961年调回原籍,他服从分配,历任县法院干事、商业局政工科长、县石油公司党支部书记、县供销社基层科长等职务。退休后,始终保持一名老战士、老党员的革命本色,坚持读书读报收看新闻联播,坚决拥护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了政治立场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
(作者系陵城区政协文史专员,陵城区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入朝援建丰厚了我的人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