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个乡巴佬的京剧情缘
  □王凤庭
  我的家乡,在鲁西北农村,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巴佬。乡下的日子简单,简单的只有白天和黑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睡觉成了生活的全部。
  不过,我不甘心那样活着。尤其今天,大家日子好过了,幸福指数提高了,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的“第一需要”。于是,我爱上了京剧。并对她情有独钟爱得疯狂,就像我的发小“海叔”好酒一样,一天也离不了。
  其实,我与京剧结缘,小时候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也有父亲的熏陶。想起童年时光,尽管物质上匮乏,但精神生活绝对丰富多彩。收音机与小喇叭里,“八大样板戏”天天唱,加上原本喜好京剧的父亲,家庭版的个人“演出”司空见惯。
  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等英雄人物,自然而然成了我心中的偶像,那些高亢优美的京剧唱段,也在少年记忆的U盘里复制下来。七八岁的时候,“革命现代京剧”的许多名段,我基本会唱了,虽不够“专业”,但用父亲的话说:算是有那么点意思了。
  常言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由于自己从小“大脸儿”,京剧唱的凑合,1974年十二岁的我,在邻村的葛家联中正上初中一年级,老师便让我参加了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有一次,我还到社员们挖沟的工地上“演出”过。那时候,年龄小、嗓子好,一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唱下来,掌声如雷、叫好声连绵不断。
  都夸奖说:这小家伙,唱得真棒!并私下打听我是哪村的,大人是谁?因此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自己也骄傲了好长一段时间。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对小孩子而言,走亲戚是一件极幸福的事。秋天里,一个星期天,我随母亲走姥姥家。六里长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在“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激情演唱中,变得微不足道,娘儿俩足下生风,姥姥家一会儿就到了。
  姥姥家在村里辈儿大,舅舅又是支书,村里人都爱凑到家里拉呱。有个外号叫“面瓜”的人,称我母亲叫姑奶奶,每次遇见他都“耍笑”我。“哎,听说你唱的挺好,真的吗,吹牛吧! ”“来一段,我听听! ”于是,在大家的期待及舅舅的鼓励下,我登场了。
  舅舅的土炕成了舞台,站在上面,我左手抓着“面瓜”的袄领子,右手弯成手枪状,唱道“为非作歹几十年,血债累累罪滔天,代表祖国处决你,要为人民报仇冤。 ”“砰!砰! ”两声枪响后,“栾平”没有倒下。“哈哈哈—”舅舅那小小的农家院儿,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京剧样板戏”,这带有时代色彩的名词,令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她温暖了我的童年,让远乡僻壤的乡下孩子,度过了一段清苦而又美好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不懂得保护嗓子,成年后,我嗓子不行了,没有了高音,最后竟丝毫唱不出声了。无奈之下,只好对京剧忍痛割爱,叹一声“明日黄花蝶也愁”暂时放弃了。
  真正与之旧情复燃“重温旧梦”,是在2011年秋后。这年夏天,麦子即将成熟,我被查出患有食道肿瘤。在北京工作的儿子,马上联系医院,最后在潘家园肿瘤医院成功做了手术。
  出院后儿子说:老爸,如何玩儿好,是你今后努力的方向!后来的日子里,家乡方圆几十里内的娱乐场所,几乎都留下了我的影子。“舞台”上重唱京剧,我的调门低了,韵味还在。
  有观众鼓励说:虽然你嗓子差点,但京剧味儿浓,不像有些人,竟扯着嗓子瞎嚷!
  “国粹”京剧博大精深。身为发烧友,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为使自己唱的归韵有味儿,力求“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完美和谐,我下载了许多老生名段的伴奏带,在家苦练。
  有时还到几十里外的义渡、德平、张桥、翟家、临邑城等地,观摩学习拜师学艺。2014年,我购置了音箱,由临邑县的孙文华,滋镇的王立德、马玉生等任琴师,在家成立了“乡巴佬京剧票友俱乐部”。
  成员涉及陵城、临邑两县,含滋镇、糜镇、神头,义渡口、林子等五乡镇,戏迷二十余人,逢周六活动,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长期练习及朋友的帮助,后来的我“调门儿”大大提高了。比如唱老生,尽管不敢奢望极高的“乙字调”,甚至标准的“正宫调”都憋的受不了,但我用略低点的“六字调”唱起来,上下通泰、舒服流畅,演唱效果极好。观众评价说,板眼准,挂味儿!
  尤其马派的《借东风》《三娘教子》,我每次唱,都会赢得台下阵阵喝彩和如雷掌声。有一次去神头赶庙会,邂逅一位陌生人,异常热情。“哎,哥们!你唱的马派真棒,太有味儿了,听上去与冯志孝神似! ”
  大庭广众之下,如此冷不丁的“铁粉儿”谬赞,实在让我惶恐不已,一边礼节性地向他摆摆手,一边换了个地方偷偷地窃笑。
  京剧还是友谊的使者。这些年,通过它结识了许多朋友,收获了人间真情。手机里有个“东西南北京剧情”的爱好群,我经常与其中祖国各地的票友沟通交流。平日我频繁光顾的是,临邑县一个叫于家村(属翟家镇)的京剧票房。于家村是一个回民村庄,我每次去这里,李富祥、于志斌、杨吉明等许多年过古稀的穆斯林朋友,总是倒屣相迎,热情接待。
  尤其李富祥老爷子,一个96岁的耄耋老人古道热肠,总不停地给我沏茶倒水,感动得我不好意思,不知说啥才好,也让孤陋寡闻的我,对其神秘的伊斯兰文化礼节产生崇高敬意。
  另外还有崔世军、屈文庆、孙文华、金化江等许多哥们,都缘于共同的所爱——京剧,大家沉醉在“皮黄”余音绕梁的美妙中,彼此志同道合成了一生的挚友!
   “西皮流水迷人醉,慢板二黄仙乐鸣”。无论过去,还是今天,一个乡巴佬似水流年里的光阴里,京剧都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美轮美奂的迷人魅力,感染并影响着我成长,成为我生活快乐的源泉,收获与传输友谊的桥梁,人生路上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我相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京剧这支有着二百余年历史绚丽璀璨的艺术奇葩,将会在我的生命中,永远摇曳生姿、灿烂绽放!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乡巴佬的京剧情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