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家的老地契
  □李兴智
  我家珍藏有二十二份老地契和两本老地契抄录本。老地契和抄录本详细记载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1962年二百零五年间家族购买土地、宅基等相关事宜四十件。
  早年,地契和抄录本收藏在一个黑色的木匣子里,由我的父亲珍藏在老房子的墙厨里。小时候,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偶尔见到父亲和叔父悄悄地从墙厨里取出木匣,从里面拿出一本较厚的抄录本,然后将本子里一些人的名字用毛笔抄写到事先折叠好的白纸上供奉起来。父亲和叔父做这些事原本是不让家中孩子们见到的,我们偶尔见到时,他们总是反复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到外面乱说,这让我们既感到神秘,又有点担惊受怕。
  我们稍大之后,父亲和叔父在春节做这些事时,不再回避我们。告诉我们这是家族收藏的老地契及其抄录本。他们从抄录本上抄写的名字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烧毁的家谱上记载的祖先的姓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村里地主富农家中的老地契、古书、家谱等被作为“变天账”全部被抄,其它农户家中的这些东西作为“四旧”,也必须全部上缴。在村里造反派上门收缴家谱、古书之前,父亲匆匆将家谱上祖先名录抄写在地契抄录本上,并将地契和抄录本放入木匣藏在了老房子的墙厨内。我家并非地主富农,老地契和抄录本及祖先名录被细心的父亲有幸得以保存。而全村所有被造反派查抄和收缴的“变天账”“四旧”物品等,则被堆在村头的庙台子上当众焚毁。
  1975年春,按照村里宅基规划,我家扒掉了旧房子,盖了新房子。在那段时间里,装有老地契的木匣子被藏在了老院子偏房的柳编粮食囤后面。等到新房子盖好搬家时,发现木匣子上面一部分老地契已被雨水漏湿损坏。父亲只得把漏湿部分丢弃,只留下了现存的这一部分。四十多年来,特别是父亲去世后,逢年过节,我也时常拿出老地契,翻看一下。找出父亲抄录的祖先名录,缅怀一番。每次搬家时,总是把它带在身边,算是对先辈遗物的珍视。
  家中所存的二十二份老地契分为红契十份,白契十二份。其中有两份既有红契又有白契。白契中有一份还属于当契。红契是中国旧时买卖田地、房产等经过纳税而由官府盖印的文契。白契是未向官府纳税加盖官印,只有中间人说合见证的民间房地产文契。当契则是土地或房屋的租赁契约。十份红契分为嘉庆年间一份,道光年间一份,咸丰年间一份,光绪年间六份,民国时期一份。十二份白契为道光年间二份,咸丰年间四份,光绪年间四份,民国时期一份,建国后一份。当契文书一份属光绪年间。
  两本老地契抄录本都是20世纪三十年代由父亲依据当时家存老地契抄录。较早的一本装订简单,毛笔书写,纸质为宣纸,字迹不规整,抄录无时间顺序。这是父亲上学习字后不久抄写的。该抄录本抄有契约二十三件,其中最早一件发生在乾隆二十二年,最晚一件发生在咸丰七年。其中大部分发生在道光年间。较晚的一本装订精致,粘贴有黑布本子皮,纸质为白色普通书写用纸,也是毛笔书写,字体工整,字迹流畅。这是父亲几年学业结束后抄写。该抄录本共抄录契约十五件,前半部分所抄十一份为耕地地契,后半部分所抄四份地契为宅基地。十五份抄录件中,最早一份发生在嘉庆二年,最晚一份发生在民国八年。两份抄录本中重复出现地契有六件。在第二本抄录本中,父亲还把有的老地契中的姓名改成了抄录时土地主人的姓名。
  在地契和抄录本共涉及的四十件交易事项中,乾隆年间一件,嘉庆年间三件,道光年间十八件,咸丰年间六件,光绪年间九件,宣统年间一件,民国时期一件,建国后一件。建国后一件是1962年父亲与叔父兄弟分家时家宅、房屋、场院及财产分割的分单。
  在老地契所反映的土地交易中,卖地者卖地事由都是无钱使用或日用不足。买地者(我家)用途有三项:一是耕种,共有三十一件(包括一件换地文契,一件当地文契),土地总计53.519亩;二是住宅,有七件,共计宅地0.72亩;三是场院,有两件,共计场院地0.675亩。在所有土地宅基地交易中,都是由中人说合,中人一到数人不等。土地交易时,买卖双方及中人现场进行土地丈量,丈量工具为杆子(一杆子为3.333米),丈量时精确到寸,计算地亩时精确到毫。土地或宅地的四至,附属物、伙道、站脚地在地契中都有表述。土地价格在地契中一般都有说明,钱款都是现场交清,无有拖欠。地契都有中人姓名,执笔人大多也都有签名。每份地契所记时间十分详细。
  老地契是家族的活档案。研究老地契,可以了解先辈迁徙发展历程。据家中老人传说,居住于糜镇李家胡同和孟家胡同两村中间的李姓族人,先辈原是本镇李家楼村迁居而来的三兄弟。父亲抄写在地契抄录本的祖先名录也列有三位先祖的名字。但是三兄弟何时迁来却一直困惑着族中后人。 2018年初春,我着手修家族宗谱时,想到了老地契,经认真翻阅,终于在父亲较早抄写的抄录本中找到了先祖三兄弟迁来时最早购买场院的老地契,上面清晰地属有三兄弟的名字,时间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二十六日,距今已260多年。260年间,族人在李家胡同村已繁衍十二代,与二十多年一代人在时间上完全吻合。这也是我更深入研究家存老地契的直接原因。老地契是家族先人的创业史。研读老地契,可以了解先辈创业的艰辛。现在我辈已无法了解祖先三兄弟于乾隆二十二年由李家楼村迁来时的原因和经济情况,但是迁来后从购买第一块场院地起,白手起家却应是不争的事实。从那时起到民国八年(1919),一百六十二年间的三十九件地契清楚地记下了购买土地,宅地及场院地共计五十五亩之多的现实。排除其他社会、家庭、自然等因素,到建国(1949)土改及土改后入社时,家族中仅我一大家(包括爷爷、奶奶,我家和叔父一家,老少共十余人)还有土地二十多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三十九件地契中一次性购买最大地块是6.332亩,最小宅基地块仅0.065亩。在那靠天吃饭的农耕年代,一件地契就是先辈的一份艰辛,每毫土地都流淌着先辈的滴滴汗水。
  老地契是社会历史的见证。研读老地契,可以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面貌。四十件老地契,发生在嘉庆、道光及咸丰前期的有二十八件。这一时期清王朝虽然逐步衰退,特别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更是给清王朝以重创。但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北方农村,社会尚算稳定。二十八件老地契所买大多是外村,外姓及村里其他人的土地,涉及土地达41亩,占所有购买土地的近百分之八十。这一时期是先辈中我的天祖与高祖时期。高祖兄弟三个一大家人协力同心,在近四十年时间里,以高祖李彩云一人的名义,先后购买土地二十四块,35亩之多,从而奠定了家族发展的基础。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王朝走向衰败。民国前期,社会更加动荡。这一时期的十一件地契,大多发生在邻居及家族内部,所购买土地数量也较少。而从民国八年(1919)到1949年的二十年间,山河破碎,战乱不断,祖父在这一时期不但没有购买一块土地,为了生活还被迫卖掉了部分土地。
  国运兴则家兴旺,没有国就没有家。“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透过一件件老地契,让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加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家的老地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