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探究陵城区平原君墓与明氏的两处墓地




  □赵春万 曹文堂
  陵城(陵县城)城区北部,位于原毛纺厂南侧、护城河北岸上有一座古墓。墓前有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陵县知县沈瑊立的墓碑:“平原君墓”,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6年疏浚护城河时,在平原君墓前地下出土了石刻镇墓兽。墓兽底座长宽各73厘米呈正方形,高20厘米,底座上面是一卧石兽。由此看来这是一座真古墓。从镇墓兽的厚重古朴看应是南北朝时期的石刻艺术作品。
  清朝知县沈瑊所立碑刻:“平原君墓”,并没有刻写姓名。可是“平原君墓”的主人究竟是谁?长久以来,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争议和猜侧。
  笔者经过抽丝剥茧式探究,终于弄清了平原君墓主人的真正身世。并由此推知,陵城区有明姓两处重要墓地。
  一、平原君墓主人的真正身世
  1.澄清平原君墓是赵胜或臧儿的模糊认识
  (1)对于平原君墓是平原君赵胜墓的认识,是站不住脚的

  赵胜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公子之一。赵胜被赵国国王封为平原君。《史记·本传》:“赵之诸公之也,诸之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
  关于东武城,《史记·集解》徐广曰:“属清河”;《史记·正义》:“今贝州武城县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标记战国时期的东武城,在现在的德州市武城县城西40里左右。
  从赵胜的经历看,赵胜“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死后“子孙代,与赵俱亡”。从这方面看,赵胜至死也未离开赵国,故死后葬在赵国。据《环宇记》载:平原君赵胜墓在肥乡县(今邯郸东)。
  陵城在战国时期属齐国疆域。
  陵城在德州城东60里处,东武城在今德州城西南90里处,陵城、东武城相距150里左右。根据《史记·列国分野》记载,赵国:“东有清河”,清河下辖东武城。齐国“西有济南、平原”,今陵城区属平原的区域。由此可知陵城、东武城在战国时期分属齐、赵两国疆域。
  战国时期齐国与赵国以(黄)河为界。
  河,指黄河。齐、赵两国在鲁北的分界是以黄河为界。当时黄河在鲁北是自南向北的流向。《水经注·河水》:“大河故渎又东,迳平原县故城西……北迳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迳平原鬲县故城西……大河故渎又北,迳脩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 ”把《水经注》上述记载的黄河流迳方向用现代地理名称表述就是:黄河在平原县故城(今平原县城南偏西24里的张官村处)西,向北流到绎幕故城(今夏津东部),又流迳鬲县(今德州城东南郊)西,又流迳脩县(今景县)东,又迳安陵县(今吴桥县北)西……。由此看,黄河是在今平原县西向北朝德州东郊又向北流迳吴桥县的。这条河正是战国时期齐赵两国在鲁北的分界线。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记的上述地理位置与《水经注》记载完全一致。
  今陵城区在齐国的西部边境内,东武城在赵国的东部边境内,两国以河为界。齐强赵弱,《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赵人“不敢东渔于河”,更谈不上跨河侵占齐国领地。所以陵城区城内的平原君墓不是赵胜墓。笔者认为,1986年版的《陵县志》误记陵县“战国时,属赵国,平原君封地”是错误的,应予纠正。
  (2)对于平原君墓是平原君臧儿的认识,也是站不住脚的
  臧儿是西汉人。故燕王臧荼的孙女,先嫁槐里王仲为妻,生一男两女,仲死后,臧儿更嫁长陵田氏,生男田蚡、田胜。臧儿的长女已嫁给金王孙为妇,并生有一女,臧儿请人为长女占卜,知女当大贵,于是夺女纳之太子宫,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臧儿的长女跟了汉景帝,后来生下汉武帝,所以算起来臧儿乃汉景帝的岳母、汉武帝的外祖母。汉武帝封臧儿为平原君,平原史书注解是“德州县也”,即今陵城区。
  平原君臧儿在田家生下的儿子田蚡,后来做了汉武帝的丞相。臧儿在田家生下两子后再次守寡后,未改嫁。其故后也可能葬封地,按此推理,陵城区平原君墓可能是臧儿墓。但是《汉书·外戚传》有明确记载:“及平原君薨,从田氏葬长陵”。长陵,在今西安汉朝墓群处。由此知,陵城区平原君墓也不是臧儿墓。
  2.明氏两块墓志铭可以是解开“平原君墓”的钥匙
  笔者根据两块在孟家庙村(陵城东北十里处)出土的东魏、北齐时期明赉、明湛(父子关系)的墓志铭,似乎可以成为解开平原君墓的钥匙。
  明赉的墓志铭题目是:“魏故辅国将军琅琊太守平原明府君墓志铭”,志文写道:“……公讳赉,字伏赐,平原鬲人也。后稷以王化肇基,子明以功高命氏,爰暨汉晋,世称膏腴,兼号儒家,风雅计及。七世祖褒,以文超处阁,武越秉麾,故入训国,胄出抚名,当冠冕晋朝,领袖帝室。高祖丕,属燕赵多难,乱离戎马,欲养志肥德,丘囗贲乃,但龙文处变,易为蔚昞,弓往每征,勉从时务,历官外内,所在著称,乃为绥远将军,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安城乡侯。……曾祖协,经文秉武……出身为员外散骑侍郎,转给事中,频转顿丘、钜鹿、济阳、济北四郡太守。祖非,辟乃迁左中郎将,本州大中正,未尽钤量之美,便卒于官。考 ,平原府君,探赜五典,博缊六籍,郡召为功曹,州辟主薄,寻为本郡太守,衣锦之华,允充家国,昼游之美,于斯咸矣。……公始自龆龀,己有先成之惠……以太和十六年属高祖孝文皇帝……解褐为奉朝请……至宣皇帝正始元年,以君之能,迁博平令,在官克已,邻邑归仁。乃至迁荫,吏民恋德,虽攀辕卧轨,王命难留。乃相与镌石立碑,永传休烈。及归京师除辅国将军,琅琊太守。未及之官,丁穷还家,讳暗难阕,仍违朝命,以囗于乡第,暨兴和三年辛酉,驭岁月囗,黄钟粤旬有七月乙酉,窆于徐州史君旧营东十里……。 ”
  对于明赉的墓志铭,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1、明氏自晋明褒至明赉的父亲“平原府君”六代人的墓葬都在孟家庙西十里的地方,而“平原君墓”恰在孟家庙西十里,正属明氏旧茔的地方;2、明赉的父亲官至平原郡太守,对于这个职务,明氏家族甚以为荣,明赉的墓志中写的:“寻为本郡太守,衣锦之华,允充家国,昼游之美,于斯咸矣”,正是对平原郡太守一任的看重;3、明赉的实任官职乃是博平县令,至于墓志铭题目中的“辅国将军,琅琊太守”并没有实际到任,受到上述封授后,明赉正值丁忧,随即死在家中,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葬于徐州史军旧营(茔)东十里的孟家庙附近。
  明湛墓志铭的题目是:“大齐冀州安德郡功曹史故人明湛墓志铭”。志文摘录:“君讳湛,字文钊,青州平原鬲人也。又置安德郡,鬲县属焉,后为安德县。其先周大王之苗裔,伯里子明之胤胄,晋徐州史君褒八世孙,魏博平令琅邪府君赉之子。……天统五年岁次己五月七日,卒于安德县都乡吉迁里舍,粤嗣子道会以武平二年太岁辛卯二月已卯朔十八日丙申,葬于君父博平墓东北百五十步所居……。 ”
  对于明湛的墓志铭,我们应该注意到:明湛对于父亲明赉的墓称之为博平墓,“葬于君父博平墓东北百五十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明氏家族有以官职名墓的习惯。既然这样,明赉的父亲平原郡太守,那么他的墓不就可以称谓“平原郡”墓了吗?从平原君墓所在的位置以及明氏家族有以官名墓的习惯看,“平原君墓”应是“平原郡墓”的误传。以至到了清嘉庆年间陵县知县沈瑊即以口耳相传的“平原郡墓”为“平原君墓”,并且立碑以志之,结果竟误导了人们。
  3.翻转“书姓阙名”规律,窥探平原郡太守的真实姓名。
  明赉的墓志铭历述了前代人的名姓:七世祖褒、高祖丕、曾祖协、祖非、父。对于前几代人,墓志铭都明确写了名字,而独对父亲名字却作缺字处理,这是为什么?莫非是为了避讳?如果是避讳,为什么不避讳前几代人的名字?再看明湛的墓志铭,明湛对于父亲明赉的名字也是直呼不讳。墓志铭一般是要记载家族传承、本人一生业绩的,如果把祖先的名字都避讳起来,这样就难以看出家族传承关系了,也就起不到墓志铭的功能作用了,所以明赉的父亲名字在这里被隐去,不能归结为后人对父辈名字的避讳。
  事情还得从避讳制度说起,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封建社会对帝王将相或尊长不敢直呼其名,或者有许多字不能直接写出来谓之避讳。遇到需要避讳的名字,一般作如下几种处理:一是改字,如秦始皇名政,那么正月就改成端月;二是缺笔,李世民的民字最后一笔空缺不写;三是缺文,南朝梁武帝的父亲“顺之”,所以梁人萧子显著的《南齐书》遇到“顺之”两个字都空缺两格。避讳制度形成了文化史上的“书姓阙名”这种行文现象,“书姓阙名”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困惑。
  现在回头看明赉的墓志铭,墓志铭的题目是“魏故辅国将军琅琊太守平原明府君墓志铭”,这里的明姓已明白无误,那么明赉的父亲囗显然也是书姓阙名了,阙的什么名字?避讳的什么字?为谁而避讳?前边提到墓志铭无须为长辈避讳,显然这里避讳的是:“尊上”,最高的尊上就是当时的皇上,而避讳的是哪位皇帝的名字呢?明赉死于兴和三年辛酉,七月乙酉下葬(见墓志铭引文),兴和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得年号,墓志铭是下葬时用的,也就是明赉的墓志铭是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刻制的,在刻制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即明赉的父名犯了皇帝的名讳,而此时明赉的父亲已死去多年,改名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用书姓阙名的办法来处理明赉父亲的名字。所以明赉的墓志铭中排列了先辈几代人的名字,而到了父亲却出现了阙名现象,为避讳当政皇帝“元善见”名字的见字,在这里阙的名字应是“见”字。所以明赉的父亲姓名应为明见。
  我们认为平原君墓的真正主人应当是北魏平原郡太守明见。古墓的正确名称应是“魏故平原郡太守明见之墓”。
  二、明氏家族的两处墓地
  孟家庙明赉墓志中提到了“徐州史君旧茔”的问题,由此我们知道明氏家族在陵城区应有孟家庙墓地和“徐州史君旧茔”两处墓地。
  2017年冬,我们根据有关资料,对明氏两处墓地进行了野外实地勘测与考察,并与当地知情人士深入地交谈,取得了更加详实的依据。
  1、孟家庙明氏墓地
  孟家庙明氏家族墓地的规模如何呢?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残存的墓地遗址看,墓地尚存四座古墓;村西的“高台子墓”(明赉墓);“双冢子墓”(两墓相距50米左右,其中南面一座为明湛墓);“双冢子墓”西二百米左右还有一座古墓。在四座古墓中,除明赉、明湛两座墓确定外,另两座尚未知墓主人。
  南北朝北魏、北齐时期明赉、明湛父子的墓地。两茔呈西南、东北方向,相距250米左右。明赉、明湛的两块碑文的有关内容已前述。在这里重点突出明赉墓志铭其中记载:(明赉)“窆于徐州史君旧营(茔)东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葬在晋徐州刺史(明褒)旧坟茔东十里的地方”,把这就话翻过来理解,距孟家庙西十里处,是明氏的旧坟茔。这正在陵县平原君墓所在地的范围内。
  2、陵城(陵县城)城区北明氏墓地
  如何确定徐州刺史明褒为首的明氏旧茔的规模呢?徐州刺史明褒的墓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我们仍可以从明赉、明湛的墓志铭中寻找线索。从明赉的墓志知,旧茔应有六代人坟墓,以现代惯用的族谱记载顺序,明氏家族应是始祖褒、二世? (可能是明预)、三世丕、四世协、五世非、六世见(明赉是第七世人,明湛是第八世人葬在孟家庙墓地)。上六代人的坟墓如果是依次排列的话,这个墓地将有多大?从明湛墓志知,明湛的墓葬于其父博平墓(明赉墓)东北百五十步,也就是两代人的墓间距是百五十步,那么照此墓距推算,上六代人的墓间总距是七百五十步。这里需要了解古代步的概念:按(词源)解释“一举足为跬,倍跬为步”;或者是“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旧时营造以五尺为步”,我们无法确定究竟是“倍跬为步”还是“五尺为步”,但实地测量明赉、明湛的墓间距为250米。照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平原君墓至明褒墓之间六代人的总墓距应为1250米左右。如果以平原君墓为圆心,以1250米为半径作圆,则明褒的墓当在这个圆上。根据此标准,我们果真在平原君墓北偏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该古墓位于菜园村和前王村的地界交界处。近年才被夷为平地。但当地老人们仍能确定其位置。据了解,自古以来,该古墓均不是菜园村和前王村所有姓氏的祖坟。这座古墓有可能是晋徐州刺史明褒的墓。首先从距离上看,该墓符合明氏墓葬群始祖墓的位置;其次从保存的角度分析,一座墓地的始祖墓和最后一座墓一般最为人重视,如果菜园—前王村之间的古墓是始祖明褒的墓,那么平原君墓是其旧茔最后一座墓。两墓至今能有依稀影像,这符合墓葬保存的习惯。由此可以得出,陵城明氏早期墓地呈西北、东南方向长约3里,明氏始祖明褒的墓在菜园村——前王村之间。
  可是有人会提出疑问:从现在的地形看,平原君墓和明褒墓之间是隔着古城墙的,平原君墓在城墙内,而明褒墓在城墙外,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陵城历史上初置建县城的时间问题。根据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的鬲县注解:“鬲县汉置,治鬲……后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移治临齐城”。而502年之前明赉的父亲平原郡太守明见故去,葬在明氏家族原来是一片平坦的墓地中。后魏在公元502年把鬲县城移到临齐城后,鬲县城建的北城墙穿越明氏墓地,有的坟墓在城墙外,也有的墓在城墙内,其中平原郡太守明见墓就在城墙内。从此之后,明氏家族就另选茔址,于是才有了孟家庙明氏新墓地。以上是明氏在陵县两处墓地的大致情况,根据传世的两处墓地地标,绘制两处墓地的附图如下:
  从西晋明褒到北齐明湛(明湛尚有后人明道会等,此处暂不论),时间跨越约250年,在陵城区留下两处明氏墓地,1500多年后至今仍有迹可寻,这是非常难得的。搞清明氏两处墓地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可以追溯到晋徐州刺史明褒的墓,明褒在明姓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史料证实明姓地望在陵城,许多明姓文化研究者都把明姓先祖追溯到明褒,所以说某种程度上明褒可以作为明姓的文化祖先,精神祖先。通过探查明氏在陵城区的两处墓地从而找到明褒的墓址,这不为明氏人祭祖找到了根了吗?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探究陵城区平原君墓与明氏的两处墓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