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历史的天空
——参观原陵县八中旧址有感


  作为原陵县八中资料征集活动的主要策划及参与者之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从没与八中有过任何交集,过去只是在脑海中有一些“八中在张习桥”“八中有农机班”“八中和五中、七中合并后组成陵县新二中”“某某八中毕业,某某在八中工作过”等零散信息。因此,对八中生活是陌生的,人们提起八中过往时,脑海里大多是把自己高中生活的场景移植到八中中来。随着资料征集工作不断深入,从众多来稿内容中,八中生活逐渐在脑海中鲜活起来,一种从未有过的欲望与冲动在心头升起——到八中旧址上走一走。
  一场大雪过后,在糜镇人大主席张修凯的陪同下,我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
  下了临南公路,对地形不甚熟知的我感觉车子七拐八拐后才来到乡村的某一角落。下车时,修凯主席看到我脸上的诧异后告诉我:这座张习桥高级小学的前身就是原陵县第八中学。七十年代,这里是张习桥公社最繁华的地方,前面是集市,一百米后再往西拐就是公社驻地。只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把本地域的政治经济中心移到了公路以东,这里便逐渐萧条了。
  走入学校大门,一座有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灰瓦红墙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在写有“致知楼”三个大字的楼门口,朱长水校长迎接着我们。说明来意后,朱校长带领我们沿校园走了一圈,我边走边向朱校长提起征集资料里面那些回忆场景中的地理位置。朱校长告诉我们,过去八中仅存下来的是校园西北角的那座水塔,其他的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我们把目光转向校园西北角,远远望去,在西北角一处低矮的小屋南侧,有一座高高的水塔。走近发现,水塔是由角钢搭起的架子和水桶两部分组成。架子高约六米,呈梯状。水桶高2.5米,直径1.5米。底部腐蚀严重,有水泥裸露在外面。朱校长告诉我们,这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设备,底部漏水后就在里面用水泥修补,再加以防渗涂层。水桶底部有一出水口依稀可见,旁边的小房子里有一口水井,水是用电机从水井打入水桶后再流遍整个校区的。井口四周布满灰土,一条旧绳索通入黑洞洞井底。可以看出,水井已弃用多年。
  寻视校园四处,找寻当年学生们看露天电影的地方,找寻当年手拉肩扛盖起的那一排排宿舍,一切都了无痕迹,只有一段段残雪,散落在校园的四周。从征集资料内容看,谈论最多的是那个既严厉又可亲的小老头孙主任和张炳义校长。按照提供的信息,我们在水塔南侧不远处伫立良久,因为当年孙主任的寝室就坐落在这个位置。每到晚上,他穿行在前来看电视的学生群里,手掌不时落向那些调皮的学生头上,学生们从威严的表情中看到更多的是慈祥。
  我们在回忆中,漫步来到校园东北角。望着当年饭店旧址,眼前仿佛又看到孙主任手握猎枪站在饭店二层楼上的情景,他认真守护着这方热土,守护着校园的安宁。那高高的烟囱上面,一个学生手里握里两根油条正从里面悄悄爬出……
  我问朱校长,当年上下课的钟声从哪里发出时,他把我们领到校园的中心位置后停了下来,告诉我们说:这里东侧是食堂,西侧是一排排教室。建校初期的铃声,其实就是用一块铁锤敲击悬挂在半空中的一段铁轨发出的声音,1975年之后改为电铃。
  我想像着击打铁轨发出的悦耳铃声是如何在校园上空响起的;灯光下,聚精会神的学生们听到铃声后又是怎样的一脸轻松跑向室外……
  校园占地五十余亩,除去中间的二层楼房外,西侧大片平房被刚刚拆掉,据说到年底,新的教学楼将要在这里建起。此时的校园内略显空旷,西侧长长的院墙阻隔了我的视线。望着院墙我再一次陷入沉思:从现有资料分析,八中从1973年建校到1991年撤销,十八年的时间,却经历了中国政坛上风起云涌的文革中后期、改革开放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从“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打倒四人帮”“抓纲治国”到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同的年代,校园内就会有不同的主题,而这些标语口号是否会在这面墙上一次次被替代刷新呢。
  修凯主席看到我对着院墙发呆,就介绍说,过去西侧是没有墙体的,校园和外面的池塘相连。每到晚上,有些学生会悄悄地来到这里,来感受一下荷塘月色的浪漫。在那个守旧的年代,这个池塘又留给学生多少浪漫的往事呢?我望向了天空,雪后的天空,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多彩而神秘。几十年过去了,物去人非,但天空还是这片天空,土地还是这片土地。存在了十八年的八中,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多少历史故事,感人瞬间,相信这片天空全能看到。
  在教学楼的东北角,矗立着一座方型漂亮的学生食堂。此刻正是学生课间休息时间,我正想把这座桔红色的建筑收进镜头时,一群学生突然闯进镜头中。孩子们穿戴漂亮,脸上一片阳光。朱校长告诉我们:2006年8月建校时,它是全县唯一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建筑面积达2450平方米,能容纳8个教学班,在校生可达400余人。目前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17人,其中中师学历2人,其他均为大专以上学历。自八中1973年建校以来,见证了40多年教育发展的这所小学,以“以德治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为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在近三年的陵城区素质教育测试中始终名列前茅。由于成绩斐然,几年来不断有跨区域学生来本校就读。谈到这里,朱校长脸上充满了自信。
  夕阳西下时,我们告别了朱校长。暗淡下来的天空,让我突感历史的悠长。面对教室内孩子们一张张稚气的脸庞,面对朱校长的自信,面对学校可喜的成绩,再联想到当年孙主任那威严中透出的慈祥面孔,联想起既能教书育人又主抓学校全局的张炳义校长的严谨与睿智,我感到一种无形压力:风云变幻十八年,历史上曾经的八中,究竟培养出多少名仕风流?那些辛勤园丁的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学校流传,在朱校长和这群孩子们身上流传?我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从搜寻八中的历史足迹中找出答案。
  出大门时,门卫朱师傅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不放过一丝线索的我和朱师傅攀谈了几句。从朱师傅口中得知,朱师傅自198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7个春秋,从青年走向暮秋,他始终没离开过这片土地。“无论是现在的小学,还是曾经的八中,我都有感情啊,怎能舍得离开。 ”这是朱师傅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回到城里,望着车外的繁华,我再一次想起了那个坚守乡村一隅的朱师傅。在心底,对八中精神的理解似乎越来越清晰。
  □韩春山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历史的天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