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昔日盐碱地今日幸福村
张金奎:坚守职责兴村富民
  □特邀记者 杨廷发 通讯员 张慧琳
  “孟家洼,涝收蛤蟆旱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嘎巴。 ”曾是宋家镇东孟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的东孟村自来水、电话已通了多年,手机、摩托车早已普及,私家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便可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我们的幸福生活多亏了支书张金奎啊。 ”东孟村村民面对记者的采访感激地说。
  今年57岁的张金奎,1994年开始担任东孟村支部书记,当时东孟村70%的土地是碱洼地,每亩小麦产量只有三四百斤,群众种一年地收入不大。水利设施也不健全,旱涝没保证。农民思想落后,搞养殖怕担风险,村中几乎没有副业。张金奎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凭着敢为人先的胆识,多方面争取资金,对土地进行改造。他深挖了三条东西河、两条南北河,维修了三个大闸、六座桥涵、一个小闸,把黄河水送到了田间地头,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四通八达的沟渠网。自从沟渠改造以后,小麦亩产从原来的三四百斤达到了一千多斤,棉花亩产达到六七百斤,群众收入大幅度提高。
  2003年,为改变村街道路面参差不平,下雨天积水多,路面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张金奎又把眼光落在了破烂不堪的街道上,他借“村村通油路”的东风,由村里出资8万多元整修街道,铺设了油面,从此东孟村告别了“睛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日子,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
  行路问题解决了,群众渴望致富的问题又摆在了张金奎的面前。东孟村有三百多口人,人均耕地三亩多,土地多,产的粮食、柴草多。张金奎通过外出考察,发现养殖是一条致富的路子。为了带动群众养殖,2005年,他自己修建了一处养猪场,试着搞养殖,在他的辛勤劳动下,当年获利7万元。“养猪真的能赚大钱。 ”于是在张金奎的带动下,东孟村一个个养猪场迅速“上马”。截至目前,该村超百头的养猪大户已达20多家,存栏几十头的农户占到70%,群众靠养殖发了财。“这几年,我通过养猪发了财,已经开上了私家车。”养猪多年的张波说。谈到十几年来村里的发展变化,张金奎常说:“群众选我当村官,我就要对得起群众,千方百计把群众领上致富路。 ”“群众富裕了,精神文明建设更要跟得上。 ”为了满足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张金奎又在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为村里买了锣、鼓,组建了秧歌队,建立了村文化大院,并以农民身边人、身边事为体裁,编排了“计生小品”、“新结婚时代”等节目,把婚育新风唱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使村民受到良好的生育文化教育,村里的计生陋习也得到彻底根除。目前,东孟村是“全市计划生育先进村”,已连续30年无计划外生育。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金奎:坚守职责兴村富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3 版:经济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