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军团”扬名天津港
——透视津门码头的“乐陵现象”
作者:贾鹏

天津港一角



  编者按 如果说当年乐陵人历尽千辛万苦闯京津,是为了寻找一条生存之路,那么今天一批批乐陵农民跨出家门,在京津塘地区创业兴业,则充分彰显了他们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敢想敢干的豪气和创造财富的才智。
  据统计,在京津塘务工经商的乐陵农民有10万多人,他们以乐陵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赖和当地人的尊敬。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乐陵农民在京津塘抱团聚力,在一些区域和行业创出了品牌,拓出了一片天地,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为此,市委宣传部专门策划、组织了这次《京津乐陵人 港城农民工》大型采访活动。邀请大众日报、德州日报、齐鲁晚报、德州晚报、德州电视台及乐陵市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记者赶赴京津地区从中调研、采访,走近这一特殊群体,记录下他们的艰辛和业绩。今日起在《京津乐陵人 港城农民工》栏目中刊出,敬请关注!
  鳞次栉比的码头,进进出出的船只,高高耸立的吊车,来回穿梭的车辆……在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有一个群体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5000余人的“乐陵军团”。
  这支劳务大军以顽强的作风、精湛的技艺,在天津港叫响了“乐陵劳务”品牌。 7月8日,记者走进他们,感受他们奋斗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扛大包的日子真苦”
  “我也不知道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真是不敢相信自己有那么坚强的毅力! ”拉起当初在天津港的日子,现任盛港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装卸队长的苏现凯感慨万分。
  乐陵与天津同属环渤海经济圈,地缘相近、人脉相通,历史上乐陵有“一辈子没有到过天津卫,死了是个窝囊废”的说法,乐陵人抬脚就“闯天津卫”,乐陵与天津关系源远流长。乐陵人与天津港结缘在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乐陵县双庙赵公社的张色桥、邢家等村的群众在几个带头人的带领下,开始到天津塘沽从事修路、建筑等工作。1984年,乐陵第一批550名农民劳务工正式进入天津港作业。从此,每年春节刚过,天津港在双庙赵公社大院内举办装卸工招聘专场,招聘名额在短时间内一抢而空。
  1986年4月,18岁的苏现凯正式成为进入天津港务工的41名农民工之一。苏现凯说,当时人家没要我,我软磨硬泡感动了人家,最后才把我加上。
  那时,港口作业是手搬肩扛。铁钩、垫肩和破棉袄,是天津港装卸工离不开的 “三件宝”。“扛大包的那段日子真苦,麻包小的80公斤,大的100公斤,压在身上,腰都挺不起来。时间又紧,一班8个人,要扛400吨货。下了班,浑身像散了架,饭都不想吃,只想睡觉。 ”苏现凯说,“刚开始干的那几天,真的受不了,很想回老家。但转念一想,人家好心把咱招来,不能因为怕累给乐陵人民丢脸,于是就咬着牙坚持。 ”
  第一批“吃螃蟹者”站稳了脚跟,一批又一批乐陵人来到天津港,投奔在这里的早期打工者。如今,在天津港的乐陵劳务队伍已成长壮大到5000余人,占外来务工人员的40%,成为劳务大军中一支最大的力量。
  “我们也要吃技术饭”
  前不久,天津一家装卸公司承接了“赛堤娜”轮作业出口8500吨矾土的装卸任务,由于该轮船舱结构特殊,加上货物要分隔成6票,每票都需要平舱隔票,矾土颗粒又非常细,无法下机械进行平舱,作业难度之高不言而喻,矾土装舱一度中断。该公司领导研究,指定由乐陵劳务公司二分公司的品牌“装卸3队”操作。经过科学调度,“装卸3队”调集60多名正在休息的员工加班加点进行人力平舱作业,经过两昼夜奋战,圆满完成了任务。
  乐陵市劳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杨玉平告诉记者:“作为装卸工,不仅是简单地干体力活,更要懂得操作技巧。 28年来,乐陵人不断琢磨出了装卸里的‘道道’。 ”
  段辉山就是这个公司一分公司的一名技术革新的杰出代表。他有着乐陵人的实在认真和创新精神。自2000年来到天津港,在当好叉车司机的同时,细心钻研技术,他的“挖掘机集装袋作业专用吊钩”项目,获得201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乐陵劳务公司首个获得国家专利的农民劳务工。他的专利,不光将用工数量由4人降为2人,时间从6小时节省到5分钟。尽管专利的发明只给他带来了1000元的奖励,他却乐此不疲,先后提出了 “钢管专用推新”、“调整舱内返高钢板”等建议,大部分被公司采用。他创造的“五勤工作法”在全队推广应用。
  乐陵人诚实,但不愚笨。他们深知,如果不提高技艺,就永远摆脱不了扛大包的命运。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就响亮地喊出一个口号:“我们也要吃技术饭! ”
  这些大多初中毕业的农民,业余时间捧起了书本,并找一切机会学习技术。乐陵市劳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对此十分支持,每年集中50天对他们分批进行技术培训;对特殊岗位技术的培训,则由公司出钱让港方代培。该公司还与老家的技校联合办学,培训新招的员工。目前,乐陵在天津港的劳务人员40%以上是技术工,其中集装箱卡车司机1100人,拖、铲、吊司机400人,各类修理工120人,月收入达5000元。
  7月8日,在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身穿橘红职业装、头戴安全帽的苏现凯正在指挥工人卸集装箱,只见吊臂摆来摆去,却听不见一点碰撞声。他告诉记者,该码头虽有两支劳务队伍,但有了急难险重任务,港方总是找乐陵劳务公司第11分公司来做。
  在乐陵的劳务人员中,苏现凯是第一个考取叉车驾驶执照的,率先结束了扛包生涯。后来,苏现凯成了乐陵劳务公司在码头的现场管理人员。 2007年4月27日,他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桂冠;之后,他又先后获得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新港重新开港60周年功勋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2010年,苏现凯和滨海新区的1000名“优秀外来建设者”光荣地成为天津市民。
  杨玉平说:“像苏现凯这样一身荣誉的队长,整个天津港没有第二人。他是乐陵人的骄傲,更是乐陵人的标杆。 ”2006年,苏现凯率领的乐陵劳务一举创下了单一航线单船集装箱装卸全球之最;2010年,他们仅用13个小时便完成“天隆河”轮全船5960自然箱的接卸作业,船时效率达到了每小时458箱,刷新天津港集装箱船时效率最高纪录……
  从五洲国际码头出来,记者来到东方海陆集装箱码头。这里有来自乐陵的90个集装箱卡车司机、100个集装箱捆绑工、50个理货员。在现场,记者看到集装箱卡车来回穿梭,正往一艘韩国船上装货。负责这个码头的乐陵劳务第5公司经理张国彬说,这艘船自靠港到起锚的24小时内要卸、装各1300多个集装箱,任务虽重,但在乐陵人手中小菜一碟。
  “有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2014年3月22日,天津港集团公司总裁郑庆跃、副总裁袁宝童和乐陵市市长曲锋在原山东省乐陵市驻津办事处所在地共同栽种了由乐陵市运送到港的30余株枣树,并将这片绿地命名为天津港集团公司和乐陵市人民政府的 “友谊林”。
  这一天,对闯荡天津港的乐陵劳务人员来说,又是一个里程碑:日照港准备通过乐陵劳务输出的品牌,吸引务工人员到日照港就业。
  是什么让乐陵农民工这么受港口的青睐?是什么成就了乐陵农民工在天津港的 “金牌劳务”品牌?在天津港,埋头苦干的乐陵人比比皆是,如此爱岗是何原因?
  “让职工体面工作,过上幸福红火的好日子”,杨玉平这句实在的话或许就是答案。早在1994年,为管好这支队伍,乐陵市就成立了驻天津港的乐陵市劳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打出了“致富为家乡,奉献为海港”的旗帜。他们不断拓宽劳务合作渠道的同时,强化管理和服务,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成为乐陵联系天津港的“纽带”和关心农民工的“家”。
  乐陵市劳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始终坚持“农民工的事无小事”,全力以赴为农民工办实事、急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天津港务工的农民工在工资、保险、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到了和天津市正式职工一样的待遇。针对乐陵农民工多是带着妻子务工,育龄妇女每年往返乐陵做计生查体,花费路费和时间的难题,协调乐陵计生部门在天津港设立联络处,由当地计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她们查体,每年累计可节省费用2000多万元。每年春节,驻天津的乐陵劳务公司还租用10辆大巴车送农民工回家过年。今年,他们又协调天津港务局,凡是乐陵农民工子女报考港务局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乐陵在天津务工的农民工中有224名党员。2007年7月,该市以乐陵市劳务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为依托在天津港成立了驻津流动党员党委,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目前,在天津港总支的182名党员中,有126人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港口装卸技能证书,78人担任了分公司经理、班组长等职务。
  东方海陆集装箱有限公司拖车班长沈玉楼说,“有家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公司处处想着我们,给自己家里干活,谁都会使劲用心! ”
  提起去年的五天港澳游,沈玉楼还历历在目。作为一名劳务员工,他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获得“年度优秀员工”的荣誉称号和一次免费“港澳游”的奖励,带着妻子和孩子在港澳度过了愉快的五天假期。
  在天津港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乐陵农民工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本职工作,不但带着责任干,而且带着感情干。他们岗位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事迹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驻天津港乐陵劳务公司这个温馨大家庭的呵护下,奋斗才能成就梦想。
  “我们用实际行动打造出天津港第一金牌劳务品牌,‘乐陵军团’已经在天津叫响,我相信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定会更美好。 ”杨玉平自信地说。随着专业化港口作业技能的提升、港口专用英语技能的普及以及乐陵人的吃苦耐劳,杨玉平准备把触角伸到非洲港。
本报记者 贾 鹏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乐陵军团”扬名天津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