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连载
“火洲”吐鲁番——新疆吐鲁番游记
作者:76
  《月影沙韵》
朱殿封
如果修建防渗、防冲而又十分坚固的明渠,这在当时条件下很难实现,就不能将水引到绿洲农耕地带。于是,吐鲁番人民 (新疆地区)利用盆地地形及下流的水势,通过修建暗渠,将地下潜水顺着人工开挖的地下渠道引流到盆地,引出了地面。由于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沙砾石由黏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硬,因此,不论是开挖地下暗渠,还是竖井,都不容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极大,风季飞沙满天,风沙容易淹没农田水渠。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有效地防止了渗漏、蒸发,不占耕地,不需要修造建筑物保护。这样不用任何人力或机械提水工具,清澈、洁净的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千家万户,流进果园农田。
  坎儿井博物馆里,陈列着吐鲁番劳动人民开挖坎儿井时使用的劳动工具。这些工具都是平时常用的镐、锹、条筐、辘轳之类。一条坎儿井 (地下渠道)长三四公里至10公里不等,渠道上有几十、上百座竖井,仅掏挖一口深几十米的竖井,出土量就达上百或几百立方米,掏挖这些地下渠道和竖井,是何等大的工程啊!这5000公里地下长河,就是靠劳动人民一镐一锹地挖出来,它的土又是一筐一筐地提起运出去的。人们把它与长城、大运河并列,一点也不过分。
  坎儿井博物馆内的一侧,有一条坎儿井伸向馆外。带着好奇,我与同去的朋友郭作勇、孙伟一起,沿着地下水渠走向坎儿井的深处。坎儿井的地下渠道像一条地道,有些地段看上去高、宽都在2米左右,人直立着行走无阻无挡。有些地段渠道狭窄低矮,则需要低头弯腰躬行。可能是为参观者考虑,这条坎儿井上,每隔不远就有一口竖井,因此,通风透光较好,渠道内光线比较明亮,空气比较清新。暗渠的两壁和顶部土层干硬如砖,若想用手抠下一块,那要费很大的劲儿。渠底中间是条小水渠,渠水清洁,快速地流淌。我们顺着水流方向,往里走了约有五六十米远。再往里走,渠道光线变得昏暗如夜,只好止住脚步。据说,在吐鲁番,像这样的坎儿井,大都是近代开挖的,年限最长的才200多年,这自然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吐鲁番地区 (新疆地区)的坎儿井,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呢?
  关于坎儿井,我国清朝末年著名历史学者王国维,在他的 《西域井渠考》中提到一个有名的观点:新疆的坎儿井,早在2000年前的汉朝已经出现,它的技术得之于中原地区的井渠。他主要依靠的是 《史记·河渠书》的相关资料。对此观点,还有一个佐证是:在吐鲁番盆地,不论是哪个民族的掏挖坎儿井的工匠师傅,他们的有关劳动工具、劳动术语,不少都是沿用的汉语汉词。比如挖土工具,称 “镢头”、 “刨锤”,提土用具等 “辘轳”,支撑竖井、暗渠的木板称 “棚板”、 “架子”、 “扳闸”等,水下作业叫 “水活”,水上作业叫“干活”等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吐鲁番地区人民不但吸取了中原地区的井渠技术,同时也沿用了与此相关的语言。
  在吐鲁番地区,还流传着一个坎儿井起源的故事。说是一个年轻的牧人驱赶着羊群,在戈壁上寻找水草,终于在一片地势比较低凹的地方发现了一片绿草地,但不见水源。牧人知道,有草必有水,无水草不活。他便在草地上向下掏挖,挖到两三米深以后,戈壁砾石中喷出了泉水。吐鲁番人据此挖井取水,并在井间凿通了暗渠,形成了坎儿井。这个故事说明了劳动人民找水的方法、经验。
  其实,上述历史学者的观点和当地流传的找水故事并不矛盾。坎儿井只有在吐鲁番这样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中才特别需要,中原地区的 “井渠”技术西传时,新疆人民不可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必然会对它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补充和完善;吐鲁番人民单纯的找水方法,也许形不成开挖坎儿井这种地下水渠技术。可不可以说,中原地区的 “井渠”技术与吐鲁番地区的找水方法有机结合,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坎儿井呢?不论哪个说法准确,它都不影响新疆是坎儿井技术发祥地这个事实的成立。
  坎儿井,是勤劳智慧的新疆人民创造了你,又是你养育着吐鲁番人民,滋润着吐鲁番这块绿洲。有了你,吐鲁番才变得倍加妩媚多姿。
  吐鲁番是个充满古老文明的地方。如果假以时日,游人再到阿斯塔那古墓群、柏孜克里克石窟寺、苏公塔 (额敏塔)等古迹名胜走走看看,相信会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当你看到了今天吐鲁番那高高的楼群,宽阔的大街,林立的工厂、商店,崭新的村庄,欢乐的人群……你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吐鲁番也是一个充满现代文明的地方。
  “火洲”吐鲁番,一个生生不息地燃烧着古代、现代文明之火的地方。
(76)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火洲”吐鲁番——新疆吐鲁番游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