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曾以商贸闻名,如今成为全国文明村——
杨柳寺村:600年古村生机勃勃

俯瞰杨柳寺村。记者 孙耕 摄


  

□本报记者 王金刚 本报通讯员 董亚蕊 董思焕
  数九寒天,走进平原县前曹镇杨柳寺村大集,人流熙熙攘攘,吆喝声此起彼伏,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追溯杨柳寺村的历史,距今已有600多年,古时的水井、农耕器具至今可见,商贸集市更是远近闻名。如今,村庄环境更加宜居、产业更加兴旺、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古村落焕发勃勃生机。
因寺移民建村商贸远近闻名
  在杨柳寺村乡村记忆馆,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村子的发展历程。
  “建设乡村记忆馆得到了村民一致赞同,大家争相把家里老物件拿来集中展示,希望能更好地留住乡愁、传承文化。”杨柳寺村村委会副主任卢长滨说。
  据《杨柳寺村志》记载,杨柳寺村的移民建村时间最早可以上溯至明永乐元年(1403年),因靠近寺院,院内栽有杨树、柳树各一棵,故名杨柳寺。早年这里先有寺,后有村,寺院因民聚而香火旺盛。1912年,在原寺院遗址上建起村立初级小学,附近十几个村的学生都来此就读。
  杨柳寺村商贸业十分繁荣,早在清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本村村民经营商铺的达十几家,涉及百货超市、农资销售、食品加工、服装、饭店、屠宰等,辐射周边十几里。集市每逢农历三、八交易,延续至今。
古村焕发新貌获评全国文明村
  行走在杨柳寺村,道路整洁干净,墙绘内容丰富多彩。“这几年村里发展很快,村内硬化了街道,环境更加优美,生活越来越好。”村民卢纪河不由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杨柳寺村聚焦“净绿亮美”压茬推进,先后铺修600余米村道,完成了100个旱厕改造,粉刷外墙1.2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安装LED路灯,栽植花木800余株,村貌焕然一新。
  古村不但有了新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村子先后建成手工作坊、戏台、乡村记忆馆,还编辑出版了《杨柳寺村志》,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卢长滨说。该村还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建起积分超市,制定出《积分超市积分兑换细则》10条,凡是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志愿服务、建言献策等行为,均可获得一定积分,凭积分免费兑换相应生活用品,深受村民欢迎。
  环境美村、文化兴村,杨柳寺村一跃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样板,2017年获评“省级文明村”,2020年获评“全国文明村”。
聚焦强村富民增创发展活力
  “前几天,鲁望公司有关负责人来调研,有意继续扩大合作规模。”1月27日,谈起未来的规划,前曹镇杨柳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龙说,“每亩地群众保底收入1200元,现已足额发放,明年粮食出售还有分红。”
  农业自古是杨柳寺村的主导产业,在人多地少、土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拓宽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成为强村富民最大的问题。2023年,杨柳寺专业合作社与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采用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模式,在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村民还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现多方共赢。同时,在村党支部带领下,群众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新建冬暖式大棚,发展采摘观光,拓宽致富路径。“我承包了10个大棚,种植十多个品种的葡萄,既能通过电商销售,又能发展采摘经济。”村民王金银说,“兜里有钱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将坚持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集聚政策信息、农村资源和农业优势条件,努力走出一条村集体、村民多方受益的新路子。”卢长滨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杨柳寺村:600年古村生机勃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