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原龙门楼的前世今生

旧县志上的龙门楼


2024年的龙门楼


  

宫玉河
  2024年元旦,位于平原县新华南路和龙门路交叉口的龙门楼正式对外开放。作为平原县的地标性建筑,龙门楼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的龙门楼,其实是旧时水门与文昌祠的合称。其上为文昌祠,始建于万历元年(1573),后称文昌阁。楼下之洞,原是水门洞,后称龙门。
  旧时龙门楼,分别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乾隆二十七年(1762),重修一次。龙门楼还是民国时期“平原新八景”之一,名为“杰阁远眺”,说明在当时龙门楼是何其宏伟壮丽。
  原龙门楼及城墙毁于上世纪50年代初,2008年在原址上重建。龙门楼整体建筑面积739平方米,总高19.6米,城台高9.35米,城台上建3间两层阁楼。青砖灰瓦,红漆大门,矗立在波光粼粼的琵琶湾畔,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所瞩目。登临凭眺,心旷神怡,临风怀古,意趣万千。
  龙门楼正面,有一青石“龙门”二字碑嵌在洞楣之上。这块碑高152厘米,宽64厘米,厚17厘米,碑无花边,中间刻有狂草连体“龙门”二字,一笔而就、龙飞凤舞、古朴雄健,气势酣畅,颇有特色。
  “龙门”二字究竟出于何人手笔?传说很多,但经考研均不可信。只这两个一笔而就的连体大字,深受历代文人称赞。工艺美术单位曾将“龙门”二字拓片用细绢衬裱后,在广交会上作为书法展销,赢得好评。由此可见,“龙门”二字确是一件碑刻书法中的艺术珍品。
  而龙门楼东壁,镶嵌有篆体“朝京”,与琵琶湾公园南北门的“迎薰”“拱极”,均为旧时平原县城的城门名称。
  《三国志》记载:“刘备曾为平原令”。刘备坐平原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今在平原城乡广为流传。刘备坐平原县令时,城址在平原古城(今平原城南张官店处)。当时平原古城地广人稀,加上兵连祸结,田园荒芜,六畜鲜少,百姓们生活异常困苦。刘备上任之后,一面招兵买马,积草囤粮,扩充势力;一面对百姓“勤施善政”,休养生息,因而深受百姓拥戴,刘备的势力也乘机发展起来。
  《三国演义》中张飞鞭打督邮,真实历史为刘备鞭笞督邮。刘、关、张夜间逃奔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并留下了龙门的千古佳话——传说,三国时期,张飞一怒,鞭打贪官督邮,惊动了太守,第二天,连夜兵围平原城,要捉拿刘、关、张兄弟三人。刘、关、张骑马连突四门,见突围无望,只得从城东南角放水的门洞中逃脱。
  龙门楼的修建与刘备坐平原时隔1300余年,但千年时光,割不断平原人民对这位先贤的追思怀念。加上后来刘备作为蜀国开国皇帝,成了“真龙天子”,后人为纪念这个勤政、恤民的仁德之君,便将刘、关、张逃脱的水门洞命名为“龙门”。
  巧合的是,原来的龙门楼附近,是旧时的地方官学——“学宫”位置。因此,“龙门”还带有督促、鼓励学子们勤勉学习,实现“鲤鱼跳龙门”人生目标的寓意。
  如今,走进龙门楼,拾级而上,平原县千年文化像是一幅卷轴展现在人们面前。龙门楼的二楼为企业展览馆。三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区,展示了平原剪纸、铅笔画、核雕技艺、葫芦画等多种非遗项目,展示着平原县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龙年行大运,祥瑞照门庭。龙门楼的开放,让前来的人们凭今吊古,思接千载,再次感受了千年古城的文化风貌。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原龙门楼的前世今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