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打造精品课程、培树典型示范学校,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深耕劳育沃土 赋能学生成长

天衢新区杨庄实验小学麦田研学


临邑县实验小学采摘实践活动


禹城市泺清河小学手工编织课


  

□本报记者 李艺 本报通讯员 马丽
  调制颜料、花样扎布、浸染上色、晾晒成品……12月13日,禹城市泺清河小学三年级八班正在进行一堂妙趣横生的扎染课,学生们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和精心指导下认真制作着自己的扎染作品,感受扎染技艺的魅力。
  我市积极践行“以劳促全”的劳动教育观,通过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培树劳动教育典型示范学校、评选劳动教育优质课等方式,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
培树先进典型 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我们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评价的底线性指标,以硬约束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开全、开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自觉传承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赵海彬介绍。我市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分学段制定校内外劳动清单38条、家庭劳动清单32条,条目化明确劳动教育的原则和任务。出台《德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从教育内容、劳动实践场所、师资、支撑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兜实制度底线。
  开展市级劳动教育优质课、优秀案例评选,打造市级劳动教育精品课程32个,建成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8个,评选认定17所学校为首批“德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发挥“德·行天下”市级劳动教育品牌引领带动作用,开展“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劳动教育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禹娃爱劳动”“枣林自然课堂”“锦绣中华学工学农实践活动”“食育坊”等一批县级、校级劳动教育品牌,带动全市劳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均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全覆盖。
打造“三艺”课程 培育劳动教育核心
  6月24日,临邑县实验小学种植园里学生精心照料的青菜、西红柿、黄瓜喜获丰收,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一起开展采摘实践活动。“我们让学生全程参与了蔬菜的种植、培育、采摘,各班级劳动课适时推出种植手抄报、种植观察日记、二十四节气与种植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成长与呵护的不易。”该校校长张浩说。
  市教体局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鼓励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创建校本劳动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打造劳动教育校艺、家艺、农艺“三艺”课程。
  立足校园生活打造校艺课程。平时通过班级清洁、校园打扫、花园除草、班务整理与收纳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劳动周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校园服务岗体验”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劳动美的价值认识。
  家庭生活为主,打造家艺课程。强化家校协同,建立家庭劳动项目清单,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物品整理、饮食烹饪、衣物洗涤、垃圾分类等家庭各类劳动,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
  把劳动课程搬进大自然,打造农艺课程。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进行劳动基地建设,打造农村小学校区种植园,利用各学校留置的农耕地,开辟药园、果园、蔬园、谷园,开展农耕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习得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依托地域特色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麦收时节,天衢新区杨庄实验小学把劳动教育课堂搬进田间,学生走进麦田参观小麦收割过程,观摩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小麦收割中的应用。通过农技员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们了解麦穗被卷入收割机后经历收割、脱粒、除杂到收获的全过程。
  各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强化整体设计,依托地域特色加快课程构建,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禹城市泺清河小学创意性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1+”课程,学校自主研发了扎染、剪纸、活字印刷术、变废为宝、手工编织等多门劳动教育课程。湖滨北路小学利用德城区当地社会资源,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春秋季研学活动。高年级学生走进盛堡啤酒小镇,体验从小麦种植到啤酒酿造的全过程。低年级学生走进黄河涯电大研学基地,体验农作物种植、制作风筝、豆腐点化、传统扎染等劳动技能。齐河县第三中学与县疾控中心联合建设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开辟中医药文化区,展示90余种中草药标本,搭配健康教育智能一体机,实现中草药3D展示。学生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了解中医药知识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们将组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市教体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吴海蓉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耕劳育沃土 赋能学生成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教育】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