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晏 子 执 意 辞 邑 为 哪 般
  

□赵方新 李兆霞
  2500年前,齐国宰相晏婴于退休前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为后世树立了政品和人格的完美典范:他向齐景公提出,要把以往封赐给自己的食邑统统退还给国家。
  齐景公惊诧不解,晏子态度坚决,事情一度僵在那儿。

  晏子,春秋后期齐国最杰出的政治家,殚精竭虑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长达半个多世纪。正因如此,国君对他的封赏也就司空见惯了。
  据载,晏子的父亲名弱,因功封于晏(即今齐河县晏城),因此得姓为晏。晏子继承了父亲的封地,他退休前辞封的食邑里,晏城是名称最确凿的一处。
  晏子为何会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出格”之举呢?
  这当然跟晏子对功名利禄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国君给个人的爵位和赏赐,并非为了一己的享受和荣耀,而是让自己在自我的位置上尽心尽责,使国家之利惠及大众。
  一次,田桓子陪齐景公饮酒,看到晏子走过来,不怀好意地说:“国君您该罚晏子酒。”景公问为什么,田桓子说:“您看晏子身穿布衣麋裘,乘驾柴车劣马来上朝,这是隐藏君王您对他的赏赐啊。”
  晏子解释说:“君王赐臣卿位来尊显臣,但晏婴不敢因为显贵而受命啊,是为奉行君令而受命;君王赐臣百万钱财来富厚臣家,可晏婴不敢因为财富受命啊,是为让君王的恩赐通达于更多的人,彰显君赐。可至于乘驾弊车劣马来上朝,臣想这并非是臣的过错。”
  景公听后心服口服,最后田桓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反倒被景公罚了酒。
  公元前545年,齐国权臣庆封因为专权,受到众大夫的联合攻击而出逃。众大夫瓜分庆封的财产,“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
  晏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种反常表现,不能不引人猜疑,齐大夫子尾问他:“富贵是人人所求的,你怎么不想要呢?”
  晏子诚恳地答道:“我反思庆封为什么会败亡,原因就在于他的封地太多了,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他贪得无厌,终致身败名裂。我现在封地不多,不会使我的欲望膨胀,要是我领受了邶殿,也就满足了我的私欲,最终会导致和庆封一样的结果。”
  接着,晏子表明了自己的“财富观”,他说:“财富就像布帛有规定的幅度一样,要为它制定一定的限度,而不要使它突破限度。人人都想得到财富,但必须把端正道德作为幅度,这样才能使人们对财富适度追求而又不任意挥霍,这就叫幅度之利。”

  晏子的财富观放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可以作为我们修身养性的圭臬。
  有一次,齐景公想把平阴和槁邑这两所“美邑”封给他,他毫不含糊地拒绝了,同时批评了景公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景公问他想得到什么样的封赏,他说:“不是我不想要富贵,但要先国后身,给我最好的封赏,就是实行开放渔盐市场、减低农业税收、放松刑法这三条利国利民的措施。”
  晏子凡事以国家和百姓为出发点,对个人封赏不放在心上,他提出的先国家后个人的观点,跟宋代名臣范仲淹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晏子春秋》还记载了另一件晏子辞封的事。晏子做齐国相国三年,政通人和,国内大治。但有人告诉齐景公,看见晏子吃中午饭时,肉食少得可怜。景公于是决定把都昌封给他做食邑,毫无悬念,晏子再次拒受了。
  晏子解释说:“富而不骄的人世上少有,贫而无憾的人,我算一个。我为什么能做到贫而无憾呢?这是因为我把贫困当做了自己的老师。现在您给我封赏,这是要撤换我的老师啊。我的老师被轻贱了,封赏被看重了,这样不好吧,所以我要辞封。”
  “以贫为师”,是晏子在深度了解人性的弱点后,给出的个人操守底线。贫寒,通常为人厌弃,但在晏子眼里是砥砺节操的磨刀石,是淬炼精钢的烈焰。他的这一观点跟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固穷”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殊途同归,共同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库。
  几年后,忘性挺大的景公再次想把台和无盐两所城邑封给晏子,还是被晏子拒绝了。
  晏子退休前,还有几处封地属于他,已经不可考知了,但他继承自父亲的晏城,肯定还在他名下,而且很有可能是这次辞封的重点对象。
  这次景公没有妥协,而是有点伤感又有点执拗地说:“从我们先君丁公到现在,齐国大夫中,从来没有年老了就归还食邑的人,您这样做,是有违国家固有法规的,是在抛弃我啊。”
  晏子依然是循循善诱:“我听说古代侍奉君主的人,都是权衡自己的道德然后决定俸禄的。我年老了,道德微薄,缺乏才能,不能像壮年时那样为国效力了,却仍然享受丰厚的待遇,这就是在掩盖君主的贤明,而纵容下边的人贪婪啊!不可以这样做。”
  景公也引经据典地说:“从前,我的先君桓公,因管仲为齐国的政事忧虑操劳立下了大功,所以当他年老后,桓公封赏他,连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得到了惠泽。而今,我也想仿照此例,让您的子孙后代享受同样的恩惠,难道不行吗?”
  晏子答道:“管子侍奉桓公,桓公的道义超过了其他诸侯,恩德普施于百姓。而今,我侍奉您,国家仅仅和其他诸侯国处于同等地位,在百姓那里却聚积了许多怨恨,我的罪过不小,可是您还要赏赐我,难道我这个不贤德的父亲,还要替不贤德的子孙接受丰厚的赏赐,因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道义吗?”
  双方相持不下。晏子只好默默退出朝堂。
  过了几天再上朝,晏子找个机会,还是把封邑交给了景公,顺带交还了一套马车。

  晏子辞封,世代美谈。位于今天京沪铁路线上的晏城,虽然在晏子生前已经把它归还给了国家,不再属于晏子的食邑,但晏婴去世后2500年来,晏城仍以晏为名,从未改过一次名,从中可见人们对这位千古名相的钦仰之情。不仅如此,当地人还修了晏婴祠,供来往行人凭吊缅怀。200多年前,乾隆皇帝路过此地,遥想先贤风采,赋诗以赞:
  彰君赐固服桓子,执彼鞭犹慕史迁。
  羸马敝车一时耳,晏城千古属斯贤。
  晏子辞邑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为国家公职人员,要有以身许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一味躺在功劳簿上等待论功行赏,更不能因为有所付出而滋长个人的贪欲,向国家伸手,向百姓索取;对财富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制度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以贫为师”,可以历练身心,可以高远志向,可以坚贞情操。无疑,晏子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晏子文化,尤其是晏子辞邑展现出的“国之大者”的无私胸襟,“以贫为师”砥砺个人品质的独特风范,都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追慕先贤,绍述古德,历来是中国人的风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思想精神遗产,今天的人们更是责无旁贷。
  在齐河县城大清河风景区内重修了晏婴祠,里面有一块刻着一个大大的“穹”字的石碑,立于碑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风云际会,谛听到一声声先哲穿越时光的叮嘱和教诲……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晏 子 执 意 辞 邑 为 哪 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