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两会热点聚焦①

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农服务中心。记者刘振兴摄


  

□本报记者 董建新
  2022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首年告捷,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成功,核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73公斤、818公斤,全年粮食总产178.4亿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农业数字令人振奋。
  农业全产业链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关于农业发展的话题历来是两会期间热议的焦点。如何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如何推进食品名市建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我市农业蓬勃发展发出重磅“声音”。
全链条节粮减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一轮“吨半粮”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四区联创”,核心区“吨半粮”达标面积达到70%以上。
  对此,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立军表示,应当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按照《德州市全链条节粮减损行动方案》要求,推动节粮减损工作落实落细落地。“大力实施‘颗粒归仓’等六大行动,‘产储运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推进节粮减损。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上发力的同时,强化高新技术在粮油和饲料企业中的应用,加强玉米、大豆等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带头推进粮油适度加工,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韩立军说。
  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下一步,我市如何发力?市政协委员、山东鑫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州市种养殖农业协会会长史庆法表示,我市粮食连年丰收,产量大幅增长,但优质种苗供给、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短板也日益显现。“我建议,结合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和服务功能辐射半径进行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乡镇为农服务中心,以乡镇粮食烘干为基点,加快农资、农药、农机等供给,打造‘三农’服务新引擎。”史庆法说。
推进食品名市建设放大“德州味”品牌效应
  今年以来,我市稳步推进食品名市建设,“一区多园”产业平台初步形成,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及起步区城市设计编制完成。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放大“德州味”品牌效应。对此,市人大代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服务管理办公室科员蔺双玉提出自己的看法。“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具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食品加工产业基础,大力推动食品全产业链的发展,打造食品名市,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蔺双玉表示,目前德州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可以通过打造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实施食品的产业提升、品牌提升、质量提升行动等多种举措,建设面向京津冀鲁乃至全国的“中央厨房”,更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市人大代表、山东齐源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翟兆波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预制菜”的表述,为公司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建设预制菜中央厨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生产预制菜15000吨、每天5万份营养餐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托齐河农业优势,打造了‘黄河味道·齐河’品牌。”翟兆波说,下一步将形成“富锶水”“健康盐”“营养餐”等子品牌60个,持续提升“黄河味道”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助力德州食品名市建设。
推进“双镇百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双镇百村”建设,实施中心镇“七大工程”,做强特色镇产业集群,中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据了解,今年我市制定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考核办法、项目清单以及配套政策清单等,为“双镇百村”建设提供政策支持。7月份、9月份我市各组织开展了1次“双镇百村”现场观摩考核活动,已考核公示6次,对全市126个涉农乡镇进行覆盖式督导考核,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发展集体经济是具有基础性和带动性的工作,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集体经济存在着发展项目定位不准、增收要素不强等问题。”市人大代表、宁津县杜集镇闫庄村党支部书记杜丹建议,应当精准市场定位,根据区域定位发展编制出台乡村集体经济产业政策规划指南,下好集体经济产业布局“一盘棋”。通过激活生产要素,实现群众致富增收,出台农村闲置资源产权盘活方案,打造确权估值交易平台,实现资源变现、授信。
  市政协委员、弘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兴建格外关注乡村振兴活力如何激活。“要让产业在当地‘扎根’,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可以不断探索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如直播平台带货、网上推广‘乡村+特产’、体验式乡村旅游直播等。”郝兴建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德州两会特别报道】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