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两位志愿军老兵在朝鲜的日子

1960年12月,赵光水(中排左二)、李玉贤(后排左一)在长春与夏津藉战友合影


赵光水讲述在朝鲜的岁月


  

□本报记者 李玉友
  今年10月15日,在德州工作的李其常,回老家夏津县,到东李官屯镇肖官屯村,看望84岁的老兵赵光水。赵光水满面红光,虽说有点耳背,但身体非常健康,见到老战友的儿子,上前拉住李其常的手激动得不愿松开。李其常的父亲李玉贤与赵光水是同一年的老兵,2004年11月病故,但两个家庭的友谊却传承了下来。
  1957年3月,19岁的赵光水从家乡光荣入伍,20公里之外的新盛店镇西李官屯村同样19岁的李玉贤也同时入伍。二人都是高小毕业,很快成为知己。他们在夏津县城训练10天后,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鸭绿江边,稍作休整,随部队开到了朝鲜三八线附近的平康。他们成为志愿军某部独立营工程机械连上等兵。赵光水和几位战友携带发电机和电锯,到森林为各单位伐木,李玉贤则被分到通信工程连,翻山越岭,为部队架设通信线路。他们住着自己修建的营房,吃的用的都是国内运过去的粮食和物资。当时的朝鲜,经过停战后3年多的建设,恢复了部分厂矿、医院和学校,城市和农村开始有了生机,但战争的创伤远未愈合。赵光水说,当时他经常看到矗立在道路两旁那些山坡上的烈士纪念碑,默默怀念着那些未曾谋面的战友。道路两旁还有不少炮弹坑,朝鲜人民吃着简单的食物,住着简陋的房子,但人们天天像过节似的,人人都特别高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及人民军特别亲。志愿军当时的口号是“多流一把汗,多留一分友谊”,帮助朝鲜人民进行各种劳动,当地群众有什么需要,部队就毫不犹豫地去做。朝鲜人民也给志愿军送蔬菜、物品。每逢中、朝各种纪念节日,都要互相祝贺、开展联欢活动。赵光水和李玉贤虽在一地,却不是一样的工作,天天从白忙到黑,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辛苦自不必说,危险却时时摆在面前。有一次,赵光水连队的司务长上山给牲口拔草,不幸踩到地雷牺牲。说起当时的抗美援朝战争,赵光水斩钉截铁地说:“美国人怕咱们!正如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美国人‘钢多气少’,我们‘钢少气多’。美国人已经给那场战争下了结论,认为那是一场他们永远打不赢的战争。”
  1958年3月,赵光水和李玉贤随当年第一批撤军的志愿军部队回国,驻扎到长春。这次两位老乡住到了一起,还是上下铺。白天,他们一块到处竖线竿、拉电线,一同去参加国防工程的施工,一块吃,一块住,亲密无间。1960年,两人同时转业至大连化工厂工作。1961年,中央大幅压缩城镇人口,赵光水和李玉贤便一同离开大连化工厂,回到了原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两位战友虽相距20公里,可有困难互帮互助,过年过节经常联系走动,友谊日增。由于他们都有文化,且在部队上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上世纪70年代,二人先后被国家录用为正式职工。李玉贤参与夏津县的有线广播建设,由于技术过硬,被夏津县广播局选调担任技术员,指导各公社建设广播站和架设线路,部队学到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作为特殊人才正式录用。后被评聘为工程师,在公社广播站站长任上退休。赵光水则因在农电建设中勤奋踏实肯干,被夏津县电业局录用,后退休安享晚年。
  赵光水于2020年10月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每次李其常前来登门看望他,总是询问父亲李玉贤在朝鲜的故事,虽赵光水能记下来的已经不多,但李其常听得津津有味。他说:“老兵们出国援建朝鲜,为国争了光,为中朝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后辈人不应该忘记他们。”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两位志愿军老兵在朝鲜的日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