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德州高质量发展
  

□陈宝华
  近期,国务院印发文件,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为山东各地加快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我市作为山东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应当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动力、能源、产业、模式转换,实现创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是转换发展动力,要从依赖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堆叠促增长转为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一是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落实十万大学生兴德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租赁住房补贴、教育等优惠政策吸引力,积极引进高学历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引进带成果、技术、资金的高端人才和团队;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激励方式促进人才创新和拴心留人。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中元科创园等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平台发展,支持每个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产业园、研究院和孵化器,大力扶持京津济青等地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支研发机构。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组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创新。四是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全面落实高科技企业土地、所得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鼓励我市企业加快通过北交所、创业板等股权交易市场融资。
  能源转换:从高碳污染到清洁低碳。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攻方向是能源结构转换,即加快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向风电、光电等清洁低碳能源转换。我市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中要抓住这个“牛鼻子。一是加快化石能源减量和替代。着眼未来,尽快制定化石能源有序转换替代发展规划,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逐步降低火电、取暖、工业生产中的煤炭用量,鼓励“煤改气”“煤改电”。短期内无法实现高碳能源转换替代的,利用税收、碳交易等手段鼓励提升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碳捕集,推动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换。二是强力推进清洁低碳能源开发与利用。引导各县市区积极争取光伏发电整县推进试点,大力发展光伏产业;鼓励企业投资建设风电项目,支持禹城围绕通裕重工打造风电产业链;制定地热能科学开发与利用规划和扶持政策,支持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等地热利用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绿电占比,推动产业企业用能电动化改造。三是大力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绿色建筑,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加速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公交车全部电动化;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燃油汽车使用频率;发展绿色交通和运输,全面降低交通碳排放。
  产业转换: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是产业转换,即从重化工业主导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四新”经济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深化“标准地”改革,处置僵尸、低效企业,倒逼“小散乱污”企业加快退出或转型升级。二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引进海尔卡奥斯、腾讯云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我市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企业上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赋能。三是加速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和规模膨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医养健康产业,打造北京-济南生物医药产业走廊重要支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招商引资,采用“链长制”推进模式,培育“链主”企业,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四是发展壮大“四新”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新技术在我市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培育平台经济、网络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动“四新”经济集聚成势,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模式转换:从粗放增长到绿色发展。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目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坚决摒弃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模式,全面提高我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二是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在“吨半粮”创建中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运河沿岸植树造林增绿行动,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强化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深度治理河流水污染。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完成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 26”城市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四是落实沿黄城市发展责任,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黄河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确保黄河齐河段沿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作者系德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德州高质量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