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中国医师节“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





  

编者按
  说起医生,您是不是第一时间想起“穿白大褂的”,或者“穿手术服的”?
  他们在门诊,为患者望闻问切,查体、开单、定处方;在患者病床旁,他们查房、问询、写医嘱……因为与患者有直接、亲密的接触,上述医生群体在市民眼中已不再神秘。
  今年的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本报记者带您了解另一群“幕后的医生”,他们同样奋战在救死扶伤的一线,却在公众视野中相对低调,略显神秘,比如:
  “医生的医生”病理医生
  “手术护卫者”麻醉医生
  “火眼金睛”影像医生
  ……
  无论我们熟悉与陌生,所有医生同样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与患者一起对抗病魔,节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道一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愿人间无疾病,人人安康。
  下面,跟着我们的文字、图片,一起来认识这群“秘不露面”却是真英雄的幕后医生吧!
麻醉医生 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者”
□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高洁
  每台手术,都是一场“无声的战斗”。如果说医生和护士是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那么身穿紫色工作服的麻醉医生,就是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2011年,韦思思从潍坊医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工作。今年是她从事麻醉工作的第11个年头。
  “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既是外科中的内科医生,也是内科中的外科医生;既要掌握多学科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尤其是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才能运筹帷幄地掌控患者生命体征。”韦思思说,术中,一旦出现血压、血氧、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不稳,必须在分秒之间给出正确的判断,立即行动,挽救生命。
  7月10日,一名出生仅21小时的新生儿,因先天性肠闭锁需要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韦思思和同事认真仔细地评估,制定了周密的麻醉方案,每个步骤都小心翼翼。2个多小时里,韦思思眼睛都不敢眨,生怕患儿发生意外,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近半年来,医院的日均手术量达到150余台,每一台手术都离不开麻醉医生。“早上7点半到岗准备,直到当天最后一台手术结束才能下班,熬到第二天也是常 有 的事。”但韦思思和同事从不觉得辛苦,仍乐在其中。
  不久前,医院成立了麻醉与围术期学科和麻醉门诊,对学科发展进行了新的定位,韦思思也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她要快速成长,继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无痛、舒适诊疗。
病理医生 病灶中的“真相探索者”
□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刘桂圣张月华
  与临床门诊的门庭若市相比,病理科犹如医院的一方“静土”——安静,飘着淡淡的福尔马林味儿,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李华芳就在这方天地间,工作了30年。
  病理报告室内,李华芳端坐在显微镜前,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病变组织结构、形态变化,分析临床资料,必要时结合辅助性病理技术,最终给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作为病灶中的“真相探索者”,李华芳的每一次病理诊断,都要为肿瘤组织揭示“真相”:是良性还是恶性?淋巴结要不要清扫?……而手术医生与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都要等这个“真相”——术中快速病理报告,才能决定下一步的手术方案,这就要求病理科医生时刻保持专业的敏感度。
  每张病理诊断报告单,虽只有一张纸,却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与幸福。李华芳曾记得,有一名15岁的少年上臂长了一个肿瘤,被怀疑是恶性的。术中,医生取出部分组织,送到病理科检测。在等待结果期间,少年的母亲在走廊里坐立不安,脸上写满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担忧。当她从李华芳手里拿过写着“良性”的病理报告时,才如释重负,激动地握住李华芳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每当这时,李华芳就觉得,自己的工作,重要且值得。
  李华芳每天默默与显微镜相伴,虽然不直面患者,但每位患者未来的治疗方向,却常常要在她这里“一锤定音”。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从业至今,她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曾先后到北京协和医院、北京301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山大齐鲁医院等专业领先的医院进修学习。迄今为止,她为10万余例患者出具了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为临床精准诊疗保驾护航。
放射科医生 临床医生背后的“眼睛”
□本报记者滕璐本报通讯员王琰
  在许多人眼里,放射科医生看看片子、写写报告就行了。实际上,他们是临床医生背后的“眼睛”,每天在纷繁复杂的黑白影像中,找寻蛛丝马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德州市中医院东院区放射科主治医师刘强,16年练就“火眼金睛”,为患者提供精准诊断。
  在市中医院就诊,医生常常会开一些检查,比如DR(数字X线摄影)、钡餐等,这类检查需要放射科医生完成拍片、影像后期处理、医学诊断等工作。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对于每一项检查,刘强必须按时完成,半小时以内,将报告准确无误发放到患者手上。“我们要快,更要准,给临床医生一个准确的诊断,他们才能基于这个诊断给予患者精准的治疗。”刘强说。
  有一天夜里,刘强正在值班,一位家长找到他,焦急地说孩子误吞了玻璃球需要检查。刘强赶紧给孩子详细检查一番,但并未发现异常。为避免漏诊,他让家长从家中取来相同的玻璃球,确定物体为高密度成像,不会出现漏诊的情况。最终,刘强给出诊断结果,孩子腹中没有玻璃球。“虽然做完检查已经凌晨1点多了,但这个结果让大家都放心了。”刘强说。
  “工作量大的时候,我一天能写八九十份报告,看四五百张片子。”刘强说。即便如此,他丝毫不敢马虎,一旦漏诊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健康。
  作为临床医师背后的“眼睛”,刘强从头到脚都要懂,这背后,依赖的是扎实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看过成千上万张片子后积累的经验。“虽然有16年的阅片经验,但我仍会坚持学习。”刘强说,他常向科主任乔文增请教,通过学习,形成更优异的诊断思维和逻辑。
超声医生 妇幼健康的“守门人”
  □本报记者唐志梅本报通讯员季冬杨明非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特检科主任于婷芹一到岗位,就始终保持着一个动作:手拿探头,眼盯屏幕。30年来,她不仅练就了一双洞悉蛛丝马迹的“鹰眼”,也不断追寻着独属于“超人”的别样热情和激情。
  1992年,临床专业的于婷芹毕业后就在妇产科从事临床工作。1996年受院领导委托,她从零开始,先后去济南、广州等地学习影像学专业,从此,就扎根在“影像”之中,做起了妇幼健康的“守门人”。
  超声诊断相当于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它可以提供丰富和可靠的影像信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多年来,于婷芹凭借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处理了多起突发、罕见病例,并积极干预,有效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有一次,一位孕30周的孕妇到门诊预约彩超,忽然,血顺着她的腿流下来,孕妇吓得大哭,情绪激动,于婷芹急忙上前,边安慰,边为她检查。超声显示,这名孕妇出现了胎盘早剥。于婷芹又一边为孕妇联系家属,一边联系产科,对其进行救治。事后,患者特意感谢于婷芹的及时精准诊断,挽救了她和孩子的性命。
  从业至今,于婷芹始终把提高技术放在首位。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带领团队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上下功夫,扎实苦练基 本 技能,努力钻研新技术,不断进军疑难杂症新领域。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作为一名医师,于婷芹说自己也必须干到老、学到老。“去年我又去北京安贞医院进修了胎儿心脏病超声诊断技术。”对于超声工作,她始终充满热情和激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医师节“医”心向党 踔厉奋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