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禹城市“科技壮苗”见成效,粮农刘厚鑫说——
今年我要争“粮王”

刘厚鑫(左一)与村民察看小麦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宋延涛本报通讯员王秀芬
  立夏时节,草长莺飞。在禹城市房寺镇陈寨社区北面1000多亩的麦田里,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两台自走式喷灌机,喷出一道道彩虹,寄托着主人的希冀和梦想。流转这片土地的是房寺镇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厚鑫。看到当前小麦长势,刘厚鑫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通过科技壮苗,我的苗情转化得这么好。年初的时候惨不忍睹,典型的‘一根针、土里捂’,是农业农村局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啊!”
  2月14日全国“三下乡”和冬小麦“科技壮苗”启动仪式在禹城市召开。禹城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成立了11个技术指导组,奔赴各镇街开展冬小麦“科技壮苗”行动。他们对全市“吨半粮”种植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高素质农民和部分农户进行田间技术指导,发放明白纸和技术挂图,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并录制技术视频发至“农民朋友交流群”。
  刘厚鑫作为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科技示范主体,多次参加培训。2月24日禹城市科技壮苗推进现场会就是在他流转的土地里召开的。今年他根据专家的指导,对麦田分别进行了冬前和春季两次镇压。同时将春灌时间由小麦返青期后移至起身拔节期。由于年前撒施了200多吨有机肥,他结合减肥减药技术,由原来的亩施40公斤复合肥改为15公斤尿素,不但苗情长势喜人,而且成本大大降低。兴奋之余,刘厚鑫神秘地告诉我们:“还有‘神秘大杀器’没有告诉你们。我为此还差点弄了个笑话。”
  原来禹城市去年开始推行“减垅增地”模式,刘厚鑫听了措施讲解后,有了大胆的想法。“这么好的措施,为啥我不用。”他说干就干,在众人不理解和冷嘲热讽中,把保留了十多年的田垅全部去掉。由于疏忽,小麦种子还是按常年用量购买的,但是播种的时候却出了大问题。“农机手说我的麦种少准备了150多亩地的。”“怎么可能呢?一亩地用多少麦种我自己能不知道吗,是不是你们把播量调大了?这可麻烦了,今年的麦子肯定得大量倒伏了……”
  就在二人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刘厚鑫的哥哥刘厚志赶来了,“你忘了咱们使用的减垅增地模式了?”刘厚鑫这才恍然大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还真没想到用了这个模式后能增加这么多耕地。”原来他采用的“减垅增地”措施可增加耕地10%至15%。“相当于我一下子多了150多亩地,稳稳当当增收了20万元钱啊!”他激动地说。
  除此之外,由于刘厚鑫善于学习应用农业科技新技术,2021年禹城市的水肥一体化项目也落户到了他家,给他新上了240余亩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作为一名“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新农民,他深切感受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流转的1000亩耕地通过无人机施肥仅用两天全部完成,有了水肥一体化设备春灌仅用6天时间。“原来春灌浇大水、施大肥,再加上浇返青水,费时费力还费钱;现在通过减肥减药节水,产量却不减。听说市里启动了‘粮王大赛’,我已经报了名,今年我要争‘粮王’!”刘厚鑫自信满满地说。
  禹城市自科技壮苗行动开展以来,农技人员下乡262次,共计举办培训班115场次,受益农户9600人,发放明白纸、科技挂图各4000余张。根据最新的苗情调查,目前该市小麦长势明显好转,一二类苗达到85%以上。
  五月的禹城,丰收在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今年我要争“粮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