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科技送下乡“赶集”学农技
——全国“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活动走进德州

群众在展位前领取农业科技书籍。记者郭庆萍摄


  “给我一本!”“我也要!”2月14日上午,禹城市禹王亭博物馆前的广场,俨然成了“科技集市”。当天,2022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山东省集中示范暨冬小麦“科技壮苗”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家服务活动在这里举行。
  今年“三下乡”,农业科技唱“主角”。
  “集市”尽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位,被群众团团围住,大家都在下载中国农技推广App。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十里望回族镇郝庄村60岁的刘立顺利完成下载。刘立的微信上订阅了不少关于农技推广的公众号,这些“活字典”,帮他解决了很多种田难题。去年刘立的12亩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550公斤、700公斤。“我跟庄稼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不过要论科学种田,觉着自己还是个小学生。要做新时代的农民,不关注科技哪行!”刘立说。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法军介绍,随着我国农技推广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利用科教云平台、农技推广App等,实现农技服务24小时在线。农民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相关平台,采用文字或是图片提问,全国近40万农技人员、2000余名专家在线,随时解答。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麦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尤为吸引人。“今年麦田管理得抓要点,不浇返青水,要三遍镇压、分两次施肥……”面对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的“考题”,安仁镇高老吾村种粮大户齐长杰讲得清楚明白。齐长杰的“真经”都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法宏传授的。去年受秋汛影响,我市小麦晚播面积较大,苗情是近年来最为复杂的一年。“秋种后,王教授指导频次明显加大,按他讲的方法来管,眼见着小麦苗情一天天变好。科技壮苗,靠谱!”齐长杰说。
  “这台机械,实现大豆、玉米种子一次性同播,关键是改进调整了株距、行距,提高了播种质量,为高产打下基础。希望这样的机械尽早投用!”紧邻麦田的一块白茬地里,看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作业演示,房寺镇子轩家庭农场负责人孙永生充满期待。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一模式带来一亩田生产两种作物的好效益,但机械化播种是瓶颈。孙永生间作种植了1000亩大豆、玉米,虽然效益好,但占用人工多、播种质量不高也让他很烦恼。这次现场演示,让他大开眼界。“我种了4年大豆,现在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还有新农机新农艺配套,今后效益肯定差不了。种大豆,我信心越来越足。”
  秦玉芬是禹城市“禹你在一起”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她说:“这些年做农业技术推广,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热情越来越高。我们办的活动、培训几乎场场爆满,还有人不只听一场,循环反复地学。”
□本报记者邓静郭庆萍本报通讯员白聪聪赵帅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技送下乡“赶集”学农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