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以打造“中国芯·德州种”为目标,推进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一粒种子激活农业“芯”动力

希森集团工作人员在3万平方米的希森组培中心培育马铃薯脱毒苗(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李榕 张志宁 刘潇 孙耕 本报通讯员 罗付义
  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一组数据: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603.15万亩,较上一年增加5.1万亩;粮食产量761.6万吨,较上一年增加2.83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
  “十八连丰”的背后,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德州紧紧围绕种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以打造“中国芯·德州种”为目标,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初步构建起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推进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跨越。
从无到有培育审定140余个品种
  2月5日,农历正月初五,71岁的刘俊升搭乘4个小时的飞机,从济南飞往三亚。
  刘俊升是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州市良星种子研究所所长。从2000年企业到三亚开展南繁育种,他在那里度过了22个春节。“春节前后是玉米套袋、授粉的关键期,亲自下地才能熟悉材料,光看数据和报告育不出好品种。”刘俊升说。
  20世纪80年代,刘俊升开始从事育种工作。回忆起育种的初衷,刘俊升有些激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不少都尝过挨饿的滋味。就想为乡亲们培育出高产的小麦种子,让大家不再挨饿。”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的科研攻关意味着大量资金投入和漫长的周期。“以小麦育种为例,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需要十几年,最终从成千上万个品系中才能选育出一个新品种,成功率极低。”刘俊升说,为了育种,公司每年投入经费少则四五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最困难时,他甚至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住房,一家4口挤在公司的简易房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一股韧劲,历时8年,刘俊升带领团队于2005年培育出“良星99”,最高亩产达750公斤,较一般小麦每亩增产100至150公斤。“良星99”当时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小麦品种审定试验对照品种,是全国第一个由民企育成的国家标准对照品种,标志着良星种业的小麦育种水平国内领先。
  “公司目前累计投入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先后有6个小麦品种、4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刘俊升说,其中,“良星66”因广适性强成为横跨3个生态区的双国审小麦品种;“良星77”被誉为山东省最适合机械收获的“矮秆大穗不倒伏品种”。
  和刘俊升一样,宁津县德发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峰在育种这条路上坚守了近20年。
  德发种业成立于2004年,其前身是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的下属企业,致力于玉米、小麦新品种的研发、繁育、推广工作。谈到那时的种子市场,他感触颇深:“没有自己的品种,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董峰坦言,企业成立初期,玉米育种已是德发种业的优势所在,但小麦育种尚处于空白。意识到品种的重要性,企业开始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以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东源农作物育种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研发德发系列玉米新品种;另一方面,董峰和他的研发团队开始在各地收集育种材料,搞起了小麦育种。
  经过长达12年的努力,企业自主研发的“华麦158”在2020年通过国审,实现了小麦育种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企业也从最初经营玉米品种,到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育种研发布局,先后有4个小麦品种、10余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德发系列小麦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1000万亩,为农户增收10亿元;德发系列玉米累计推广面积2000万亩,为农户增收16亿元。
  无论是“良星”,还是“德发”,这些自主研发的品种有一个共性——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组织实施育种联合攻关。全市有19家种业公司建立了育种机构,多家企业在海南省建立南繁科研基地,培育出德利农玉米、良星小麦、希森马铃薯、银兴棉花、德高白菜、英潮辣椒等知名优质高产新品种。仅2021年,我市25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审定品种总数达140余个,全市科研育种水平显著增强,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位次有影响,成为粮食稳产高产的有力保障。
从扩面到提质小麦制种面积超140万亩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仅靠育良种,还要靠繁良种。良种繁育基地作为良种“孵化器”,加速了良种扩面、提质。
  作为种业大市,德州共有2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占全省同批次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总数的2/3。
  其中,作为小麦类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陵城区土壤耕层质地较好,淋渗作用强,水资源丰富,发展良种产业自然优势明显。2021年,陵城区升级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获得奖励资金3000万元,为全市唯一。
  2月6日,位于陵城区义渡口镇、占地1.5万亩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内,越冬的小麦苗长势良好。这里收获的小麦不作为粮食,而是经过筛选、烘干、检测、包装等工序后,制作成小麦良种,走向周边省市。
  “目前全区已建成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1.99万亩,涉及宋家镇、糜镇、义渡口镇、神头镇和前孙镇5个重点乡镇,基地内共繁育‘济麦22’‘济麦44’‘太麦198’等7个小麦良种。”陵城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张照坤介绍,该区以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契机,确定了“制种基地与龙头企业结合共建”的新型推进模式,通过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制种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良种繁育。
  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区小麦良种生产面积均稳定在15万亩左右,生产的小麦良种年产量在6300万公斤以上,除满足本地需要外,主要销往河北、河南等省份。
  一直以来,我市把良种繁育作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种业主体,打造种业基地。
  作为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宁津种业公司多、基地面积大、供种量大,种业发展有很大优势。不久前,宁津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良种繁育展示推广基地——“吨半粮”优质品种筛选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1160亩,被誉为全省首家“种子超市”,集中展示了当地企业自主培育及引进的优良麦种20余个。
  “种子好不好,事实来说话。农户可通过集中展示,筛选出真正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的好种子。”宁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冬介绍,通过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了周边10万亩良种繁育区。
  如今,宁津已成为我国小麦良种供应地和集散地,制种产业惠及当地100多个制种村的1万余种植户,小麦良种推广面积累计达4亿亩,实现了良种科研、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三方共赢。
  “近年来,我市引导和支持种子企业加强基地建设,采取以公司为主体,村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方式,打造了一批基础设施好、生产技术水平高的良种繁育基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
  目前,全市共打造陵城区、宁津县2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县,乐陵市、夏津县2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县。在甘肃酒泉、武威、张掖和新疆伊犁、石河子等地建有玉米制种基地1.5万亩。近5年,全市小麦良种繁育面积超140万亩,为粮食安全作出较大贡献。
  此外,全市10个县(市、区)建立了高产多抗品种筛选示范区,选择济麦系列、山农系列、良星系列等当前主推品种和新审定品种进行集中展示,展示品种超过200个次,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筛选储备高产优质品种。
从省内到全国优化模式助良种推广
  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快良种推广,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是关键。
  仅5年时间,以“希森6号”为主的希森系列品种已在全国累计推广超1000万亩。这样的速度,得益于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实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发模式。
  “‘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发模式就是把种子研发、规模化繁育、推广销售等统一起来,不但使育种目标更贴近生产实际,还能提升良种繁育效率,加快优质薯种推广速度。”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乐陵基地总经理孔海明介绍,位于乐陵的希森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是全省第一个规模化原原种繁育基地,年可繁育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1亿粒。截至目前,希森马铃薯种薯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种植推广面积3150万亩。
  推广良种,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部门精准扶持也起了相当大的助推作用。以陵城区为例,该区探索实施了“全方位服务+政策扶持”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小麦制种成了当地的富民产业。
  陵城区丰润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文昌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今年45岁的王文昌此前一直从事农资批发生意,2012年成立丰润家庭农场,在临齐街道五李社区流转了1080亩土地,农场成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后,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站长许青青成了这里的“常客”,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王文昌这位“门外汉”迅速成了制种的行家。
  他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现在搞小麦制种,较以前种一般的小麦,亩均增收200元。此外,繁育良种政府每公斤补贴1元,按每亩用种12.5公斤计算,整个农场能节省近2万元种子钱。
  宁津则建起了“民天农谷”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数字化赋能良种推广。“民天农谷”内建有总投资6000万元的全国首家县级现代农业科创中心,以此为载体,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集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病虫预警、产量测算、实时监测等功能于一体,构建了“云精算、数快转、人会干”的智慧农业应用系统。“借助此平台,我们将开发‘宁津县云农服’微信小程序,上线种植数据查询、技术指导、在线培训等功能,打通了服务农户的‘最后一公里’。”宁津县农业农村局数字农业科科长李振星说。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生产经营-配套服务’的完整小麦良种产业链条,创新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整体提升,‘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初步建成。”孙丰勇说。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种子质量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全市种子企业生产的小麦种子占全市用种量的90%左右,同时辐射河北、天津、山西、河南、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其中,良星系列小麦种子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3亿亩,为国家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创造综合效益600多亿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粒种子激活农业“芯”动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