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化楼镇东郑村实行不扎纸草、不穿戴孝布、不设宴、不送花圈——
“四不”治丧 速入祠堂
  

□本报记者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郝坤董恒
  “现在不管谁家婚丧嫁娶,村里的红白理事会都有专人操办把关,既省钱又省心。”近日,乐陵市化楼镇东郑村村民王哲说。在日前省民政厅、省文明办联合开展的全省“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东郑村红白理事会经验做法入选。
  东郑村的红白理事会于2015年成立,由村里5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同志担任成员。东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后,他们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主动上门服务,严格标准流程,杜绝了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现象。
  东郑村从党员干部抓起,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厉行节约,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讲排场、比阔气,在群众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主动充当移风易俗宣传员,树立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的理念。
  “村里的党员干部都带头不办酒、不收礼,我们也不好意思拖后腿,移风易俗是好事,结婚彩礼不要了,我儿子孙子结婚都受益呢。”村民郑敦侠掰着手指算起了经济账:原来办一场白事最少要1万多元,现在还不到1000元。
  东郑村有202户800口人、1300多亩耕地。2016年,东郑村的祠堂建成,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群众都不愿平掉坟头进祠堂。当时全村有500多座坟头,占用耕地60多亩,无论哪一方地块都有坟头,极大妨碍了农田耕作,浪费了土地资源,并且坟头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红白理事会成员积极发挥作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入户做工作、带头平自家坟头等措施,最终全村202户村民都同意了平坟头进祠堂,并摁上了红手印,东郑村也成为全镇第一个没有坟头的村。
  2021年以来,东郑村开展了新一轮以丧事简办为核心的殡葬改革。过去人去世后,一般三日安葬,需要装棺入殓、辞灵、送殡、烧七等,步骤繁琐。
  去年,红白理事会完善了丧事办理流程和办理标准,进一步简化治丧程序,村民从去世到安葬,都要经过“三点一线”的固定路线,即在家里或医院去世后,直接到殡仪馆火化,再到祠堂安放骨灰,治丧一般在24小时内完成。严格实行不扎纸草、不穿戴孝布、不设宴、不送花圈“四不”治丧标准。丧事办理时间缩短了,程序简化了,帮忙的人减少了,既省时省工又省钱。再加上村民去世后,运送遗体、火化、购买骨灰盒、安放骨灰都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殡葬惠民政策,整个治丧过程花费极少。
  “红白理事会工作既让村民摆脱了‘面子’的束缚,又契合了村民‘里子’的心理需求,起到了改变传统习俗、引领文明新风的积极作用。”化楼镇相关负责人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四不”治丧 速入祠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