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市打造“一中心三基地”,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化拓展——
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

黄夹镇开展重阳节关爱老人活动


  

□本报记者胥爱珍本报通讯员郝坤陈志博许聪聪
  连日来,乐陵市各乡镇的干部纷纷入户走访,排查化解矛盾,解决群众的烦心事。“这是党员干部落实‘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的统一行动,也是大家带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具体实践。”乐陵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慧说。
  近年来,乐陵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农村的阵地作用、聚力作用、辐射作用,注重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促进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的作用,精心绘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图景,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新活力。
搭平台建阵地打通服务群众“神经末梢”
  在乐陵市丁坞镇,杨盘记忆馆、烽火岁月革命纪念馆、老年大学等3处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是很多群众闲暇时间最爱的“打卡地”。
  乐陵市把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为巩固和强化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阵地的一项政治工程、民心工程。高标准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即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工人文化宫、文化博览中心建成3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基地。在此基础上,在乡镇层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在村级层面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0个,将1040个自然村作为文明实践的延伸,建立文明实践点。
  “打造思想宣传和服务的阵地,把宣传教育寓于服务之中,真正构建起扎根基层的‘不走的队伍’、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这是我们建设文明实践中心的初衷也是目标。”乐陵市委宣传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明办主任于东钧说,各乡镇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者队伍,共打造了114支“有事你找我”志愿服务分队,130支由各行政村组建的“你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村级志愿服务支队。同时,整合社会力量,把义工协会、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公益组织,吸纳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党心聚民心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帮群众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为他们宣讲需要的政策理论,引领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追求,倡树文明和谐的新风尚。”乐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静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重在“精准”,只有真正把工作做到百姓心里,并以此为依托,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培育时代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乐陵市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融媒体“两中心”共建共融。依托“乐陵融媒”APP,开设文明实践“云端口”,将志愿者注册、招募、项目发布、点单、派单及积分兑换等功能“一网打尽”,让群众手指一点,即能满足需求,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
  各乡镇立足实际,突出理论宣讲和访贫问苦,围绕“讲”“评”“帮”“乐”“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
  各乡镇、村培养村干部、“第一书记”、党建特派员等群众身边的“草根名嘴”1043人,组成“理论宣讲轻骑兵”,创新百姓宣讲模式和传播路径,结合每月党员活动日,在农村、地头、枣林等地开展理论宣讲,让党的声音“飞入”千家万户。今年以来开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宣讲千余场。
  着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乐帮”项目,开展“乐帮”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爱心义剪、送法下乡等“乐帮”志愿服务项目50余个,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帮助群众300余人。
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振兴”为“我要振兴”
  正是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引领,乐陵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信用指数、经济指标等不断攀升,“365暖留工程”“扶贫专岗”“红色微服务”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深入民心,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更足了、劲头更大了,听党话、感党恩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成立于2007年的黄夹镇经济商会,目前有会员约8000人,商会紧紧围绕乐陵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部署,持续关注贫困人口脱贫,开展扶贫慰问活动。2009年,商会设立了爱心基金,累计救助贫困学生300余人、贫困户80多户、其他困难群众200多人次。
  一大批年轻优秀人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丁坞镇通过实施“蹲苗工程”、组织成人礼座谈会等活动,为优秀青年提供实践机会、组织学习交流共享,引导他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把参与家乡建设的种子种下去。疫情期间召集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防疫知识宣传、入户消杀等活动,其中1名大学生志愿者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者。
  “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乡村组织振兴的助推剂、文化振兴中最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乡村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盛慧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擦亮乡村振兴文明底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