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前曹镇鸣鸡店村特色种植转型升级,搭上电商快车——
“鸣店”西红柿畅卖全国

大棚种植户正在摘西红柿


  

□本报记者袁芳本报通讯员董娟
  开栏的话:今年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发展标杆,实施典型带动,努力打造德州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全力推动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即日起,本报开设“打造‘德州味’,聚力兴三农”栏目,系统报道全市各村镇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方面的做法、经验及成果,叫响全国农产品“德州味”。敬请关注。
  “还是得下气力走好电商销售的路子!”3月2日,平原县前曹镇鸣鸡店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彪召集村里的种植户,商探下一步西红柿售卖的事。
  近段时间,西红柿市场批发价一直徘徊在每公斤2元之内,菜农不赚钱。“必须改变思路,探索新路径。我们联系了济南的一家科技公司,借助他们的电商平台对外销售,设计统一包装,统一‘鸣店’商标,销量和价格问题都解决了。”张千彪说。
自发种植 产量大价格低
  鸣鸡店村是我市有名的西红柿生产专业村,被认定为国家、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去年又成功入选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早在28年前,鸣鸡店村就有6户“胆子大”的村民自发建起大棚种西红柿,当年一个大棚净收入达9000元。如此高的利润让周围村民都很羡慕,接下来的几年,大棚如雨后春笋,一波接着一波建起来,西红柿产量越来越大。伴随着产量的增大,西红柿价格却一路下跌,“最便宜的时候,两块钱一筐都卖不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千彪十分痛心,眼看着不挣钱,菜农就开始毁棚、改行。最初的10年,鸣鸡店菜农就在“看别人赚钱,自己就种;赔了钱再改种其他”的循环中艰难生存。
提升品质叫响“鸣店”品牌
  2003年,鸣鸡店村党支部决定将西红柿产业作为全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发展事宜。在这次会议上,村民们决定改建标准化大棚,引进新品种,抱团发展。
  村“两委”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到寿光看现场学技术、算投入比效益,带领全村菜农将原来的中型大棚改建为100米长的标准化大棚。
  党支部集中流转土地1500亩,成立了鸣鸡店红利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鸣店”牌蔬菜商标。合作社从寿光请来专业技术顾问,全程指导种植技术,引进先进品种,不断推动西红柿品质提升,单产效益翻倍。
  “鸣店”西红柿因口感好、品相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的固定客户达130余户,年销售西红柿500万公斤,交易额达2300万元。
搭上电商快车西红柿卖全国
  “这两年,借助西红柿产业,我们村人均收入超2万元,集体收入超10万元。但自去年下半年,由于西红柿价格持续走低,村民们的收入就没那么好了。”张千彪说,之前,鸣鸡店村西红柿销售模式只有市场批发一条路子,特别容易受蔬菜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村民收入经常出现“大小年”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前曹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在基础设施、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村子建设现代化西红柿交易市场,建成质量检测中心、菜农服务站、益农信息社等,“鸣店”西红柿经过10多道检验才能进入市场,产品全程可追溯。
  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今年初,前曹镇又探索网上销售新路子,牵线济南一家科技公司与鸣鸡店村开展合作,开通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签订的销售合同,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4元。“搭上互联网快车,我们的西红柿卖向全国,价格有保障,村民收入更稳定了。”张千彪说。
  “目前,我镇西红柿种植面积2500余亩。依托现有发展基础,将建立蔬菜分拣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等,形成集种植、保鲜、物流于一体的果蔬种植区,打造鲁西北最大的西红柿生产基地。”镇人大主席裴建雷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鸣店”西红柿畅卖全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6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