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加大宣传引导、转变传统观念,行业、部门强化督导监管——
践行“光盘”拒绝“剩宴”
作者:石秀秀

德城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为餐饮企业张贴“光盘行动”宣传海报


  □本报记者石秀秀
  在我市,一些小型的,成员以家庭、朋友为主的聚餐中,“光盘行动”已然成为一种风尚。但在一些场合,餐桌浪费依然存在,特别是婚宴、满月宴等大型聚餐,成为浪费“重灾区”。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餐饮企业,发现婚宴剩菜量占到总菜量的三分之一甚至还多。
10个人20多道菜“吃不光”是常态
  8月22日,市民王瑞参加了一场满月宴,主家办了15桌,菜品数量很多,每一桌都是盘子叠盘子,有的桌客人走了一半,服务员还在上蒸碗,根本没有人吃。“我们那一桌喝酒的多,几乎一半的菜都剩下了,特别是肉类菜,一个扒猪脸吃了一半,后上的一条清蒸鱼也没吃几筷子。 ”王瑞表示,如此浪费让人心痛。
  王瑞反映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一酒店服务员小张表示,服务一场婚宴,光上菜就得耗时30至40分钟。“菜数量太多,一桌10个人,根本吃不完。有的客人会挑几个没动的菜打包带走,但剩下的还是挺多,基本全倒了。 ”她说,“有时一场婚宴下来,我们能扔几十斤的剩菜。 ”
  目前,德州婚宴标准一般为10人一桌,凉菜、热菜、主食等加起来大约在22至26道左右。“婚宴多采用套餐形式,4道凉菜、14道热菜,最后再上6个蒸碗,菜品根据套餐价格调换,数量基本不变。 ”一酒店负责人说。
  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以一桌酒席798元,共摆25桌为例,整场婚宴仅饭菜就花费19950元,假设平均每桌有30%剩菜,就有5985元被白白扔掉,足够再摆7桌宴席。
传统消费习惯影响重“面子”不看“肚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好面子、怕不够吃等心理,是造成大型宴席浪费的主要原因。“孩子结婚请的都是亲朋好友,人家送了礼金,饭菜要是不丰盛不得被人笑话啊? ”刚给孩子办完婚宴的付先生表示,这两年同学、朋友的孩子结婚办席的多,万一出现不够吃的情况,自己面子上肯定过不去。
  德州烹饪餐饮协会秘书长石卫东认为,在中国人的传统婚宴中有一个陋习,认为结婚就要大操大办,越隆重越好。对于这一点,德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丛瑞雪表示:“举办宴席一直以来是我们的传统婚庆习俗,宴席上有鸡鱼肉肘丸以示喜庆、祥和。过去物质贫乏,这种做法不会造成浪费,多半会被‘光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大菜已不再受欢迎。 ”她说,当下还有人把婚宴当作显示自家财力的一种表现,一些餐饮企业盲目迎合,也助长了浪费的风气。
  缘何剩菜不打包,市民也有不同的看法。“除了亲戚家举办的婚宴,一般不会打包宴席上的剩菜。 ”市民周静说,“虽然知道剩菜扔了太浪费,但吃了人家的怎么还好意思再拿人家的。 ”而市民张红则因为卫生问题选择不打包:“参加婚宴时,经常和陌生人坐一桌吃饭,来回走动的人也多,环境比较复杂。 ”
行业、部门齐发力共同探索破解之道
  最近一段时间,德城区市场监管局制作了1万余份“公勺公筷”“光盘行动”公益宣传海报和桌签,免费发放给辖区餐饮单位,积极引导和督促餐饮单位抵制餐饮浪费行为。
  要避免甚至杜绝婚宴浪费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丛瑞雪认为,首先需要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建立、传扬新的文化理念,不再把喜庆、富裕等吉祥之意寄托在食物上。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她建议,城市地区可利用居委会、单位等通过签署承诺书杜绝婚宴浪费;农村地区则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根据实际确定统一范围,宴席不能超标准举办。
  市烹饪餐饮协会联合200余家会员单位,开展“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行动。“我们号召各饭店在加工过程中减少餐厨垃圾,要提示消费者根据用餐人数合理点菜、适度消费、避免浪费。 ”石卫东说,杜绝浪费,既需要从业者积极倡导,消费者自觉配合,还应该从制度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在执行层面采取有力、有效的监管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惩戒。
  武城县市场监管局8月24日发布的《关于制止结婚宴席餐饮浪费行为的通告》中要求,各餐饮单位承办婚宴时,要把好“点菜关”。“每10人桌一般不超过10个主菜,个别桌位菜不够时再增加,避免因讲排场导致浪费。 ”武城县政协副主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沙汉斌介绍,局里设立了举报电话,接受知情群众对餐饮浪费行为的监督举报。“我们把餐饮单位制止浪费作为一项硬指标,纳入餐饮单位量化等级评定,设立‘红黑榜’名单予以公开。对浪费现象较重的餐饮单位予以约谈、告诫;对浪费较重的婚宴举办者,通报其所在单位,由单位进行批评教育。 ”沙汉斌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践行“光盘”拒绝“剩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