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警惕这些求职“合同陷阱”
作者:董建新本报
  □本报记者董建新本报通讯员张群
  随着高校毕业生纷纷就业,部分合同纠纷逐渐增多。记者梳理几起涉高校毕业生合同纠纷典型案例,望引以为戒。
  参加培训许诺就业,协议无效退学费
  德城区陈某今年毕业,在求职网上看到某公司发布学徒招聘信息,该公司承诺培训后包就业。在没有了解公司信息情况下,陈某联系该公司应聘学徒。在签订培训协议后,陈某报班学习网络编程。
  按照规定,培训结束后1个月公司应当安排工作,但陈某苦等3个月仍没结果。陈某多次找到公司负责人,但均被各种理由推脱。事后陈某才发现,该公司没有相应办学资质,也未在相关部门登记,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退还入职培训费。
  法院审理:经过调查,被告公司登记经营范围并不包括就业培训,其与陈某签订的《企业人才定制培训协议》违反法律规定,应当无效,判决该公司限期退还陈某培训费。
  法官介绍,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毕业生对培训机构了解不够,继而引发纠纷,在报名前,应当详细了解机构有关资质,以免上当。
  欲降成本只签见习,法院判赔双倍工资
  夏津县毕业生庞某某入职某私立医院工作,双方签订见习合同,按约定,庞某某在未取得执业护士执照前,在该医院临床护理岗位见习。见习期间,医院每月给予庞某某基本生活补助,取得执业资格后,可享受各种保险及相关待遇。
  然而,庞某某在取得执业资格后,医院仍然按照见习合同履行,拒绝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将其辞退,庞某某将医院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经营成本,往往通过不与劳动者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仅签订实习协议等方式侵犯劳动者权益。
  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医院支付庞某某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未付绩效工资共计1万元。
三类合同需谨慎
  同时,法官提醒,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匮乏,容易遭遇“合同陷阱”。
  空白合同:这类劳动合同中相应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待遇和工作相关内容都处于不明状态。这样的空白合同一旦签署,即使日后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会因证据严重缺失而承担不利后果。
  条款内容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这类合同的条款中,有明确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如要求支付保证金、合同条款逃避工伤责任、剥夺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或强令作业。这类合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不可签署。
  口头协议: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和口头协议,特别是试用期、培训、补充保险等关键内容,一定要写到书面劳动合同中。口头约定一旦发生争议,会因举证困难承担不利后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警惕这些求职“合同陷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法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