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退休干部杨承田走村串巷,遍访杂技艺人,整理史料300余万字,收录图片200余幅,编著书籍4部——
37年,记录弘扬宁津杂技文化
作者:刘臻本报

杨承田与孙子杨晨校对书稿。记者刘臻摄


杨承田在演奏手风琴


一九九〇年新春晚会后杨承田(前)与杂技团演员合影


  □本报记者刘臻本报通讯员孟娟
  8月23日,记者走进宁津县杨承田家,今年72岁的他正与孙子杨晨整理有关宁津杂技历史文化的书稿。出生于1947年的杨承田,曾先后担任宁津县文化馆艺术辅导,剧团副团长,杂技团团长,县文化体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现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80年代,对杂技一窍不通的他,被受命担任宁津县杂技团团长。 37年来,他搜集整理宁津杂技史料300余万字,收录宁津杂技历史照片200多张,编著书籍4部。
走遍“把戏窝子”搜集史料
“正是37年前那次‘赶鸭子上架’,让我与宁津杂技有了不解之缘。”谈及杂技,杨承田打开了话匣子。
  1982年,杨承田来杂技团的第一年就被宁津杂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说,日常里的每个词语在宁津杂技里都有一句行话可以代替,老一辈管这叫“春典”,比如“坐下聊天”“一二三四五”用行话说就是“落盘团纲”“柳月汪载中”。宁津杂技虽然历史悠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历史上对此并无任何文字记载。
  1983年3月,有在文化馆工作经验、颇有文字基础的杨承田产生一个想法:还原、记录宁津杂技历史和文化。
  起初,还原记录工作困难重重。不熟悉杂技艺术,不懂行话,杨承田与老艺人们搭不上话;分不清杂技魔术的演艺形态和行规流派,演员们不愿与之交流。为此,他带着相机、录音机,骑车转遍了号称“把戏窝子”南北八寨的乡镇村庄,与老艺人们交朋友,学着用杂技行话和他们拉呱聊天。为了进一步了解演艺形态、行规流派等,他在宁津杂技门派“刘家门”的发源地大曹镇野竹李村一住就是1个月,与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耕作中与杂技演员沟通交流,晚上忍受着闷热潮湿、蚊虫叮咬整理采访笔记。就这样,他与艺人建立了深厚感情,被他们称为“新社会的老江湖”。
著书4部记录杂技文化
  37年坚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动力来自对宁津杂技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随着搜集到的资料越来越多,杨承田笔下的宁津杂技发展脉络也愈加清晰,这些珍贵的文字,成为他编撰的重要资料。1995年,在县政协副主席范广祥的建议下,他撰写了《宁津杂技史话》一书,详细记录了宁津杂技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此后,他编著的《宁津杂技文化概论》《宁津杂技》《中国杂技文化<宁津篇>》3部著作也相继问世,数十篇文章见诸于《杂技与魔术》《大众日报》《山东档案》等报刊,并分别被《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德州地区文化志》《沧州杂技》等史志书籍所采用。《宁津杂技史话》在1996年的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宁津杂技》在2008年举办的蟋蟀文化节上作为礼品赠送给来宾。
  从宁津杂技的起源、传承发展、门派组织到文化体系,杨承田在书中记录得非常详细。《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副主编刘玉荣对杨承田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把杂技提到文化层面作专题研究和阐述很有见解。书本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再现了杂技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集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既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集,又是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 ”
传递杂技文化传承“接力棒”
  2008年,杨承田从县文化体育委员会副主任的岗位上正式退休,却没有放弃对宁津杂技的研究。为了更加全面记录、反映宁津杂技历史,他又学起了古汉语和电脑。
  不仅如此,退休后的他还活跃在文化艺术舞台上。义务参加县里大型晚会策划、节目编导、礼仪培训等。德州市妇联曾邀请他举办过小品、歌舞、曲艺创作表演讲座;中国建设银行德州分行邀请他为员工培训文明礼仪服务。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年重阳节前夕,他又被评为“山东省模范老人”。
  被杨承田的精神所打动,他的孙子和孙女从他手中接过了研究、传播宁津杂技文化的“接力棒”。早在出版《中国杂技文化<宁津篇>》一书时,当时还在读大学的孙女杨扬就参加了撰写。她说:“受爷爷的影响,自己很早就对杂技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爷爷四处采风,帮助整理资料。这本书既渗透着我的心血,也是我接力传承杂技文化传播的见证。 ”
  面对自己37年来取得的成果,杨承田仍不满足,他说:“这几年宁津杂技登上了更多国内外舞台,正向着更高、更新的艺术高峰不断攀登。我将督促我的子孙接过‘接力棒’,继续记录宁津杂技的精彩,让宁津杂技跃然纸上,不断散发魅力。 ”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37年,记录弘扬宁津杂技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