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26年扎根特殊教育领域,开创的“医教结合”特教模式,在全省推广——
袁敬华:一切为了残疾孩子
作者:马乐本报
  □本报记者马乐本报通讯员邓美平
  我市有这样一位特教模式的开创者,她26年为了残疾孩子呕心沥血,摸索出一套最适合他们的“医教结合”模式,让孩子们今后可以更好地生活,并在全省推广。
  她就是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袁敬华,于近日获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提名奖。
  铁树开了花,聋哑孩子开口说了话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不断尝试。就像16岁的袁敬华,教同村的聋哑姐妹说话。“能说话,就有学上了”,带着这种想法,高考落榜、没有任何特教背景的袁敬华,铆着一股劲,一定要让她们开口。对着镜子看口型舌位、摸脖子感受声带振动、嘴上贴纸条调整气息……没有丝毫经验,一切只能摸索着来。“这俩孩子从小就这样,大医院都没治,你个半大孩子乱折腾就能行? ”父母对此充满怀疑。可袁敬华没有气馁,“我不知道这样做最后会怎样,可不做就注定没指望。 ”几个月后,两姐妹先后开了口,拉着袁敬华父母的手,一遍遍喊“爷爷、奶奶”,一家三口喜出望外。
  铁树开了花,聋哑孩子开口说了话。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往她这里送,本村的、外村的,学生一下子增加到了40多人。
  两个孩子成功了,其他孩子也一定可以。袁敬华努力尝试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还创造性地将康复训练手段融入教学,自编舌操,让学生定时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她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袁氏语训教学法,总有效率达到了100%。来到她学校的聋哑孩子,经过3到5年的教学训练后,90%以上实现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愿望。学生张花蕊成了滨州市某县公务员,贾凯涛在郑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她身边任教……聋哑孩子过上了正常生活。
  创立“医教结合”特教模式,总理肯定“功德无量”
袁敬华持之以恒的办学精神感动了许多人。1998年,在市县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袁敬华的学校扩大了规模、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设施设备,从此,她不再是孤军奋战。
  除了聋哑孩子,许多普通学校不收的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的孩子也纷纷找上了门。“这些孩子与聋哑孩子不同,他们需要更多的是专业的康复治疗。可是学校并不具备这种专业的功能。”袁敬华犯了愁。考虑良久,没有医院,那就在学校里建一所医院,让孩子一边康复一边学习。
  学校建医院,做教育的跨界干起了医疗,很多人不看好。袁敬华的倔脾气上来了,“我了解这些孩子,知道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她借助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体制,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于2013年5月建起了专为残疾孩子服务的夏津康复医院,这在山东是首家,在全国也不多见。
  袁敬华“医教结合”的思路,也随着医院的投用变得更加明晰——残疾儿童在入学前由专业人员严格评估,一人一案,医学治疗与教育教学时间合理搭配,当医则医,当教则教。她还提出了“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理念,注重发现和挖掘孩子的兴趣与潜能,用“艺术疗法”疗育缺陷,排除其成长发育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他们综合康复。
  12岁的许世武患有重度脑瘫,刚来学校时不会说话、不会走,经过5年的治疗,不但可以独立行走、与人简单交流,还识数认字,掌握简单的电脑操作方法……无需太多言语,一张张孩子的笑脸、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据,向全社会证明着袁敬华的成功。
  2014年后,国家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正式提出开展“医教结合”实验。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袁敬华有幸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工作,得到高度好评,“‘医教结合'经验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你们做的工作功德无量! ”学校“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的办学理念和“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袁敬华:一切为了残疾孩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