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大投入,解难题,补短板——
民生改善实打实 百姓更具获得感
作者:王秀青

德州第一中学东校区2012年建成投用,现有在校学生2600人。记者王志伟摄


  □本报记者 王秀青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287元、47元,跃升至2017年的24640元、13389元;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6.2%,跃升至2017年的55.57%;民生投入不断增长,2017年达到28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4%;教育事业从改革开放前底子薄、欠账多,到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启动脱贫攻坚战,至今有10万多人脱贫……一项项实打实的数据,汇成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改革开放4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一大批重点民生工程、惠民举措随之落地生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了新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城乡换新颜,家园更宜居,居民生活越来越舒适
  11月9日,总投资68.56亿元的东部医疗中心、养老示范城、高级师范学校、国际会展中心、德州一中东校区扩建等重点民生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我市打响加快东部城区建设的发令枪。东部城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高水平开发这一区域、延伸城市框架,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一举一动牵动人心。优先启动建设医疗、教育、养老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让广大群众早受益,彰显了我市以东部城区开发建设为载体,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决心。
  目前,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已超过150平方公里,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公共设施更加完善,景区、公园星罗棋布,居民出门见景,俨然大都市景象。而1978年建成区仅有10平方公里,总人口刚过12万人,绿化覆盖率仅有10%,道路总长度60公里。 40年间,为做强城市功能、做靓城市特色、做大城市规模、做美城市环境,我市优化环境之举,一个接着一个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遗余力。
  1978年至1994年,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重编城市规划,结合旧城改造,走城市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路子,相继打通十几条城市主要干道,新建了新湖公园等大型旅游景观,供排水、园林绿化、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994年至2003年期间,实施湖滨路等16个道桥建设改造工程,形成畅通的城市道路骨架。
  对新湖风景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2001年市委将办公楼从中迁出,还湖于民、还景于民。
  2000年完成河东新区详细规划编制;2003年2月14日,德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两个东进、三区联动”战略,拉开城市东进的序幕。
  自2003年起,中心城区投入130多亿元,锦绣川风景区、东方红东路、新河桥等60多项重点工程陆续完工,到2008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3%,建成区面积达到了60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城市环境名列全国第43位,形成了“东西对接、南北拓展、中间隆起、一城三区”的城市格局。
  2008年至2015年,提出“改造提升老城区、建设完善新城区、规划启动高铁新区”的城市发展思路,实施了大路网、大外环、大绿化、大社区、大场馆等重点项目,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期间,市区大外环和高铁新区“六纵五横”、南部生态片区“三纵一横”等道路完成,总里程达到145公里。全长77公里的大外环2012年启动、当年通车,围合城市空间达280平方公里,为城市发展拉开了框架。德州大剧院、体育馆改造等公共服务项目陆续竣工投用,新建了全长120公里的“两河四岸”道路,使岔河、减河全部融入城市。
  2016年至今,老城区以“城市修复、生态修补”为重点,在新城区启动了东部新城建设。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老旧小区、城中村、城边村成了城市建设的“短板”。市委市政府抢抓政策机遇,将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满足群众居住需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品位的重要抓手,举全市之力攻坚。棚改计划逐年递增,2016年1.64万套,2017年4.65万套,今年则达到6.11万套;2016年起,实施老旧小区3年改造计划,总数达到235个,目前已有163个旧小区换新颜,近10万名老居民过上了新生活。
  在整体功能和品位持续提升的同时,城市的公用事业也越来越完善。以公交系统为例,1962年,德州才有了第一辆公共汽车,当时是“两车一线”共8个站点,全长6.2公里。今天,德州市公共汽车公司有车辆680辆、线路46条,年客运量3300余万人次。
  从自来水到集中供热、天然气,各种配套管网建设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接连跨越。如今,市区集中供热面积已达3706.82万平方米;城区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用户也已达31.41万户。用水普及率和用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7%。
  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据统计,近两年,在我市已建成入住的320个农村社区中,有88%全部实现“五化八通八有”,88%的社区实现了通暖通气,93%的社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或小学、敬老院或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连续饱和式投入,一举打赢翻身仗,全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
  去年底,陵城、乐陵、平原等8个县市区一次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全市义务教育整体实现均衡,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今年,各县市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向优质均衡教育稳步迈进。乐陵市启动了凤凰城小学、挺进小学、铁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再求新突破。夏津县高标准建设城北教育新区,先后投资12亿元,新建综合高中等4所学校,改造提升第二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力争形成公办民办协同、一区十校发展的新格局。
  而改革开放前,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账多曾一度是德州教育面临的状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不仅涉及千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德州的长远发展。为了打赢翻身仗,我市进行了不懈努力。“德州的学校建设先后经历了几个关键时期。”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介绍,1980年到1994年,我市投资4.48亿元,基本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课桌凳、院墙、厕所、操场、校门“六配套”,城市中小学实现了学校规模、校舍、课桌凳、运动场地、校园环境“五达标”;1995年至1997年,德州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4.7亿元、7.4亿元、9.4亿元,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市县财政3年内共拨出8.578亿元投入教育,征地建设学校并配齐配全教学设施;1997年12月25日,德州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普九”任务,解决了“学有所教”问题。“普九”后,德州教育事业稳步提升。但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建设基本没有新建和改扩建。教育发展不均衡、薄弱学校条件差、大班额等问题凸显。“那时,一个班70多个小学生,教室坐得满当当,后面的学生连黑板都看不清。”班额过大,陵城区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吴连国颇无奈。
  民生短板、百姓痛点,就是工作的发力点。 3年来,我市饱和式投入129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和解决“大班额”工程,投资总量超过前20年的总和,全面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陈勇先后深入农村学校调研,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就学校建设工作深入研究,制定推进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任组长的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学校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全市新增学校面积达到550多万平方米。2014年以来,招聘教师1万余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0%。
  走进陵城区临齐街道明德小学,新建的教学楼、一应俱全的教学设备、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令人印象深刻。这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学校,扩建后新增了4栋教学楼,建筑面积由2200平方米增至7335平方米,配齐了音乐、美术、科学等功能室,建成了可容纳400余人的报告厅。“如今,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陈飞点赞。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还有了自己的大学,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在校生6.37万人;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7所、普通高中22所、初中163所、小学707所、幼儿园978所,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家门口享受优质资源
  在镇卫生院看病,享受的却是与陵城区人民医院一样的优质服务。陵城区宋家镇陈家村村民张书莲深切感受到医联体建设带来的好处。“今年8月份我做了阑尾切除手术,这个病看得放心、省力、省钱:在镇卫生院挂号,医生检查诊断的同时,与区人民医院的专家通过网络平台远程会诊,动手术的医生也是区人民医院的;出院一结账,报销完自己才花了600元钱;再说医院离家没几里路,来回也方便。 ”细数变化,她赞不绝口。
  去年9月我市医联体建设启动,目的是通过组建区域特色专科联盟,建立规范双向转诊机制,助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如今,才1年多的时间,全市已建立各级各类医联体146个,覆盖医疗机构297家。 1619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104万人,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把卫生与健康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40年来,同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医联体建设只是一个代表。“医疗设备,从过去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现在的核磁共振、四维彩超;就医方式,从过去的病人找医院、请医生,到现在的病人挑医院、选医生; (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生改善实打实 百姓更具获得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