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四真四实”做好驻村工作
□市科协驻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李桂发
  2014年12月,我从部队转业到市科协,2015年3月被组织派驻禹城市莒镇社区任第一书记,2016年4月担任派驻莒镇董屯村第一书记。我担任派驻第一书记期间,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扶贫工作战略部署,真蹲实驻、真情实意、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用“四真四实”做好驻村工作,带领父老乡亲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
  要做好驻村工作,首先就得真蹲实驻,摸实情找病根。驻村以来我没有休过节假日,一直住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村里建设办公场所,我带头捐款、义务劳动,连续奋战40多天,建立了2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莒镇敬老院有十几位孤寡老人,我连续3年大年三十中午陪老人们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贫困户徐秀美老两口身边无人照顾,我坚持每两周看望他们一次。村民家里有红白事,我积极帮忙。我把董屯当成自己的家,村民也不把我当外人了,有事就来找我商量。通过与村民聊天我找到了董屯落后的原因,萌生了依靠附近资源发展蔬菜产业的思路。
  真情实意,与村民成为一家人。两年来,通过走访、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我基本认识全村每位村民。不论我从德州市区还是从禹城市区回村,只要我遇到村民在路边等车,我都把他叫上车一起回村,聊上一路,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
  驻村过程中,我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6年秋天,我儿子患上手足口病,高烧不退,妻子很焦急,但当时村里正处于马铃薯收获的关键时刻,我没时间回家。村文书王佃祥知道后代表村民悄悄去德州,送去民间验方。我知道后对王佃祥表示感谢,他却说:“都是一家人,不用这样客气。 ”
  真抓实干,激发全村奔小康活力。董屯村是省级贫困村,以前村民以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我一进村就感受到党员群众急于摆脱落后面貌的心情。我自掏腰包带领村两委和群众代表到临邑县、齐河县、招远市等地学习参观。经过研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行流转土地,规模种植马铃薯、大豆、花生是致富的好路子。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村两委成员随后,500亩土地流转起来。 2016年秋天,300亩马铃薯、100亩花生、100亩大豆丰收,取得销售收入20余万元。当年,我争取市科协支持,购买设备加工面粉、花生油,获得纯利润10余万元。趁热打铁,我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引进社会资金400万元,建成30个大棚的农业示范园区。
  真帮实扶,带领村民一同奔小康。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如何带领群众一同奔小康?我和村党支部成员探索出了村社融合、合股联营、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路子,推行了 “村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了“20%留给村集体,50%用于扩大再发展,30%分给贫困户及股东”的分配机制,让村民“人人成为会员,户户成为股东”。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注册建立的富硒马铃薯协会、精品杂粮协会和蔬菜合作社,发展的面粉、花生油加工企业,建设的农业示范园区,都以党支部为统领。 2016年董屯村实现集体收入3万元,2017年实现集体收入7万元。贫困残疾群众刘福禄干不了重活,村党支部让他帮忙加工花生油、面粉等,去年一年他收入1.5万元,一举脱贫。董屯村贫困户从11户减少到3户。这套办法实现了村民和集体的双增收。我坚信只要矢志不渝地干下去,董屯村一定会实现全部脱贫,共同富裕。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四真四实”做好驻村工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