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35年斗“小虫”
——记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副主任医师孟宪新
作者:曹清本报


  □本报记者曹清本报通讯员许学水
“不是待在实验室,就是往垃圾场、下水道钻。 ”这是亲朋、同事印象中的孟宪新。身为德州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副主任医师,他凭借“与病媒生物不共戴天”的满腔热情,与蚊虫鼠蚁“斗智斗勇”已经有35个年头。
走遍角角落落捉“小虫”
  在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的实验室里,陈列着几十种蚊虫鼠蚁制成的标本,这些常人避之不及的东西却是孟宪新每天都要面对的。
  作为我市最早一批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的研究者之一,孟宪新上班第一天的工作是抓老鼠。“在那个年代被老鼠咬上一口是有生命危险的,当时都不敢和家人提自己的工作。 ”
  再危险的工作也得有人做。孟宪新觉得,只有先熟悉蚊虫鼠蚁才能找到消灭它们的方法。 35年来,孟宪新的足迹遍布了德州的角角落落,他随身携带多个空瓶,见到蚊虫鼠蚁就捉,然后默记其名称、分布范围、生活习性和所传播疾病。
  截至目前,我市共发现瓣蝇类5科43种、蚊虫4属23种、鼠类2科6种、蜚蠊1科1种、革螨6属12种等重要病媒生物,这离不开孟宪新的努力和付出。
拿身体做实验
  监测病媒蚊虫是孟宪新的常规工作之一。根据蚊虫的生活习性,多数情况下要在傍晚监测,常常需要忙到深夜。“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寨卡和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它们反应很快,叮人一下就跑,用一般的方法不好抓。我就带着吸蚊器坐在蚊帐里,把双腿暴露出来吸引它们。 ”孟宪新说。
  之后,孟宪新要带着一身疙瘩和捕获的蚊子回到实验室,测算这一区域的蚊虫密度、种类等数据。此外,鉴定送检的卫生杀虫剂也要用自己的皮肤做实验。“通常是将手套剪一个口,涂抹上杀虫剂,戴在手上伸进蚊笼等着,看蚊子叮不叮。”孟宪新说,“被叮多了,也就习惯了,没什么感觉。 ”
百姓需要是工作的最大动力
  几天前,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张女士拿着在家里抓到的几只虫子来找孟宪新求助。“这些虫子是蠓虫,会传播乙型脑炎及某些丝虫病,很少在德州出现,所以很多人不认识。 ”孟宪新和同事到她家里进行了紧急消杀处理,这几个蠓虫也被孟宪新制成标本放在实验室里。
  “前几年,一个小型造纸厂突然出现大量跳蚤,工人们被咬得没法工作。 ”孟宪新回忆道,当时工厂老板买了很多药都不管用,甚至准备关闭工厂。后来,这位老板找到孟宪新,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向他买了100元的药,用药几天后跳蚤大量减少。“他当时欣喜若狂地给我打电话致谢,那种高兴劲儿让我很有成就感。 ”孟宪新说。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市民对病媒生物越来越关注,“每天都能接到七八个求助电话。 ”孟宪新坚持学以致用,热衷于将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向公众传播。
  “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很脏、很苦,有时还会有危险,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工作。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愿意一直干下去。 ”孟宪新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35年斗“小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