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现有省定扶贫标准以下贫困人口9.55万人,为确保扶贫扶到点上、帮困帮到根上,我市综合施策——
精准发力,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本报记者 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 孙立
作者:下转A2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通俗的一句话,点到了问题要害——贫困百姓脱贫,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目前,我市还有近10万人生活在省定扶贫标准线以下,这些群众的如期脱贫,牵动着党委政府和整个社会的神经。
  如何补齐短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目标:全力以赴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和力量,帮助困难群众走出贫困,力争“两年脱贫、一年兜底、两年巩固”。据此,全市上下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确保扶到点上、帮到根上,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精准识别,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很大成效,2015年已有8万人脱贫,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据市扶贫办副主任李再骄介绍,今年初,我市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贫困人口再次进行精准识别,摸清了底子,任务仍十分艰巨。
  其一,人数多。按照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372元和“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的省定脱贫标准,目前,全市尚有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55万人。
  其二,分布面广,情况复杂。现有贫困人口分布在7000多个村庄,涉及10个县市区的94个乡镇,居住分散、贫困原因多种多样,单一扶贫模式难以满足脱贫需要。
  其三,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人口比例大。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的占到60%,依靠自身努力脱贫的难度很大。而且,现有非贫困人口中,可能会因病致贫的不是小数。针对这类庞大的贫困群体,全市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和救助体系。
  其四,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在现有566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中,与通硬化道路、通自来水、通动力电,有旱涝保收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要求比,多数存在缺项,特别是集体经济薄弱、致富项目欠缺、文化建设条件较差、就业保障措施不够等等,造成后续帮扶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高度重视,形成“1+N”脱贫方案体系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有利条件:从大环境看,中央和省委、市委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方面的力度越来越大。
  就我市而言,规模以上企业较多,民营经济活跃,这些年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具备了一定的财力基础和较大的就业容纳空间;德州民风淳朴,素有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 (下转A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精准发力,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头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