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访贫问苦该多点“私人订制”
□董玉龙
  春节将至,各种形式的节日慰问拉开了帷幕。然而看看慰问品,大都是“标配”:一桶油、一袋面;看看形式,也多定型:走到贫困户家中放下东西,寒暄几句,完成任务;看看效果:东西送完,干部对访问的贫困户什么都不了解,群众与来访的领导也无交流。笔者自忖:访贫问苦是时候改改面孔了,不妨多点“私人订制”,增强点精准性。
  逢年过节慰问贫困户,是党和政府为群众送关怀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更是体察民情民意的良好契机。如何“慰”出真情,“问”出真需,这里面有不少功课要做。帮助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给点物质帮扶必不可少,无可厚非,但并非全部。在慰问中还要多点贴心暖心的帮助,多点嘘寒问暖的关怀,多点坐一条板凳的沟通,既让群众暖身,还要让群众暖心。
  作为慰问对象的那些生活困难的贫苦群众,他们的困难是多原因、多方面造成的,他们需要的“慰问”也不尽相同:有重大疾病成员的家庭,渴望求医问药,减轻负担;致富缺门路的,需要多点项目支持,技术指导;有家庭不和睦的,更需要有人前来评评是非,规劝调解。可见,慰问前就要对贫困户做好“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不能“一个药方治百病”。
  而慰问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多点“人情味”,不能让群众成为被支配的“道具”。近年来,夏津县慰问敬老院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不是简单把老人当成被救助的对象,把东西一送了之。农历大年三十,县领导班子成为敬老院的一员,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做得对的继续做,做得不到位的认真改。其实,随着国家对集中供养老人待遇的提升,孤寡老人吃好穿暖已经不成问题,缺少的就是这种“家”的氛围。夏津县的这种做法,用心、用情,换来的就是群众心里的“暖洋洋”。
  追求访贫问苦“私人订制”,慰问活动结束只是开始。群众的所急所盼所需了解到了,需要进一步跟踪帮扶,最好为每户慰问过的困难群众建立台账,制定帮扶措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变“年终慰问”为“终年慰问”。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访贫问苦该多点“私人订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