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喝上水”迈向“喝好水”
作者:王贺本报


  

5年来,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从不足50%提升至90%以上,随着农村“喝水”问题的解决,保证水质渐成工作重点。 2014年起,水利部门大力开展水质提升工作,农村群众——
  “目前正有34名同志在北京接受水质检测能力培训。 ”8月24日,记者见到市水利局农水科主任孙洪坤时,他告诉记者。
  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检测设备、加快信息化建设……围绕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升级版,自去年起,一系列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新举措迅速成为水利部门的工作重点。而伴随诸多工作的相继落地,农村供水的管理水平、标准不断提高。
  “在5月份公布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考核中,我市名列第一。 ”市水利局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局长于富斌介绍。

持续投入——监测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我们这里如今有专业检测人员12人,各种精密设备百余台,可充分满足对各县市区水质抽检以及在应急情况下水质检测的需要。 ”在落户陵城区的市级水质化验中心,负责人王连勇介绍,今年该中心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各类水质检测设备的添置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计划建设的1座市级106项全指标水质检测中心和9座县级42项常规指标水质化验中心已全部建设完成。
  保证供水安全,保证硬件投入是第一要务。自2014年起,德州市县两级财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水质检测中心和信息化中心建设。截至目前,除各地检测中心陆续建成外,10个县级信息化中心也已全部投入运行。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已建成的水质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可对全市范围内的城乡供水系统的水源、输水关键断面、水库、水厂、二级泵站、管网到用户进行全程监控。同时,检测到的各项数据和水费收缴情况都将被实时储存在信息系统,形成供水管理信息库。
  “我们实时对从出厂水至末梢水的水质、水压、水量实现在线检测,并针对关键指标设置了报警系统,建立起联动应急机制,确保运行安全。所有供水管网实行了GPS定位,根据坐标精准定位,实施维修改造,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孙洪坤介绍,依托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我市已经实现从水源水到末梢水、从水处理到管网维修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在监测检测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各地水处理工艺也日趋成熟可靠。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王广清告诉记者,目前临邑、禹城、武城3县市已具备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其它县市区已全面具备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一旦水源水水质变化,各地也能够及时应急补救,确保万无一失。

提升能力——
  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新发展必然带来新要求。伴随水质监测、检测体系的迅速完善,我市在水质管理方面的短板逐步显现。其中,专业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先显现出来。
  对于农村供水,特别是水处理和水质检测工作,水利人员可以说是“门外汉”,从业经验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尤其是水质检测工作,大部分县市都是这两年才依托水厂实验室建成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大部分仪器、设备也是新购置的,并且检测内容比原来增加了30项左右,检测任务骤然加大,新设备一时间都摆在眼前,很多检测人员都觉得自己急需“充电”。
  自2015年2月起,针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全面展开。按照计划,从今年开始,水利部门每年都将制订详细可行的人员培训计划,对水厂负责人、净水工和水质化验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等关键岗位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每个岗位每年至少培训2次。同时,各级积极落实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每年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工作综合考核,对考核不及格的,调离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动态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仅今年以来,各县市区就已培训专业人员150余人次。 ”孙洪坤介绍,经过培训,各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均能优秀完成水质监测、检测任务,各水利检测中心、信息中心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补齐短板,提高人员素质仅仅是第一步。供水管理是一项“动态工作”,今天没有问题,并不代表明天没有问题。近两年,水利部门在全面补齐供水工作短板的同时,一直坚持同步建立完善常态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并着眼于各地供水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不断强化队伍建设。
  如今,各县市区都建立了供水110服务队,并且充实了专业人员、车辆和维修专用设备工具。同时,设立了供水服务电话和监督(举报)电话,并喷涂在供水村庄的醒目位置,城区周围、偏远村庄发生供水故障能及时排除,大部分村庄实现了24小时供水,供水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时时确保供水安全。

着眼长远——
  管控机制日益严密

  “要把标准化、规范化作为管理提升的法宝,严格按程序规范做好水处理、水质检测等工作,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确保时时供水安全。 ”市水利局局长马文喜年初在全市水利局长会议上曾这样强调。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动态的任务,在抓好的基础上如何抓长效,保长远更为重要。
  显然,保证供水长期安全,水源、水处理、水质监测检测几个大方面缺一不可,必须做到全面常态化。多年来,为保证水源万无一失,我市在输水河道、供水水库周围均划定了保护区,并陆续在输水河道的主要断面和水库周围安装了监控设备,对水源保护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监控。同时,水利部门还建立健全严格的巡线制度和水源水质检测制度,输水前和输水时每天进行两次巡线检查并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检测。
  标准化,这是确保水质长期稳定的关键。目前,我市全部18家供水水厂对生产中的混合、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各个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并进行检测,药剂投加量、投加点、投加时间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操作。同时,各级将水质检测用制度确定下来,加以严格执行。如今,我市已经建立起了:水厂每日13项指标自检、县级水务部门每月42项常规指标巡测、市水利局每年至少2次按比例“飞检”以及卫生部门定期不定期检测的四级检测体系,严密程度达到国内最优。
  “我们指导各供水企业制定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过程中严格按规程操作,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建立了应急处理制度,制定了供水事故及消防应急处理预案。 ”孙洪坤介绍,为进一步确保供水安全常态化,我市还在组建供水110服务队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维修服务制度,确保各地做好供水“售后服务”。如今,不论在全市哪个地点,一旦出现供水故障,相关服务队基本都能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本报记者 王贺 本报通讯员 刘吉贵 刘蒙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喝上水”迈向“喝好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水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