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无论多难,也要摘掉穷帽子”
——记杜集镇小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忠
作者:下转2版

李俊忠(左二)在田间与村民交流。 记者 王志伟 摄


  □本报记者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 孙久生 王猛 孟娟
  “他有一股军人的干练劲儿,是个敢想敢干的当家人。 ”7月22日,说起小李村党支部书记李俊忠,宁津县杜集镇党委书记史恩智这样评价。
  今年44岁的李俊忠1993退伍后就在小李村干会计,200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让小李村从一个全县有名的穷村、后进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 “在农村干事,就是搞服务,要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让百姓得到实惠。 ”他说。
两区同建,百姓过上好日子
  走进小李村,别墅式的农民住房整齐漂亮,让人很难将其与昔日的“贫困村”联系起来。短短4年时间,一个后进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过去,这里是杜集镇最穷的村,能住上砖瓦房的人家屈指可数。 ”李俊忠说,他下定决心,无论多难、吃多少苦,也要摘掉穷帽子,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2012年,镇里动员开展两区同建,我第一个报了名,成了全市最早一批开展两区同建的村庄。 ”
  “这事能成吗? ”听到这个消息,许多村民犯起了嘀咕。动员了一天,只有10户村民签订拆迁协议。村里人不理解,他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当时我大哥不同意,骂我‘胡闹’,质问我‘房子拆了之后,住哪? ’”李俊忠劝解道:“这个事是咱们张罗的,必须从自己家房子拆起,我先拆自己的、再拆家族的,就是给村民作个表率。 ”经过多次动员,全村56户在10天内全部签订拆迁协议,保证了后续工作顺利开展。仅仅8个月,小李村就完成了整村搬迁入住和旧村拆迁复垦。
  “搬进小洋楼,水电暖啥都有,住的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69岁的刘立志老人说。两区同建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更流转出大量土地,为村集体多元化、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农机服务,种地越来越轻松
  村里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每到农忙时节,外出打工的人还得回来,不仅折腾人,还耽误收入。李俊忠看在眼里,愁在心上。 2014年麦收期间,李俊忠结合县委“三联三增”富民党建活动,筹集11.8万元购置了一台小麦收割机,并成立由村“两委”成员组成的党员农机服务队,以每亩低于市场价15元的价格为村民提供小麦收割服务。全村500多亩小麦,不仅比往年提前3天收完,还节省了7500多元费用。
  麦收过后,他又和服务队成员李保胜参加了大型农资洽谈会,以每袋低于市场价30元的价格购买了550袋复合肥分给村民,让村民再次尝到了实惠。
  今年,李俊忠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集中讨论全村土地代管事宜。 “全村耕地由村‘两委’统一实施播种、管理、收割,村民只要按照成本价缴纳一定的代管费,就可以坐等粮食进仓。 ”李俊忠说,这样既可以保障粮食丰产,又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还能把劳动力解放出来,实现村民增收。目前,这一工作已达成初步协议,计划今年实施。
扩源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我们村村小、人少、闲置土地多。虽然只有209口人,可耕地面积却达550亩,过去村里土地比较分散,难以发挥效益。 ”李俊忠说,为了让村集体富裕起来,李俊忠和村“两委”成员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旧村拆迁复垦出来的100亩地承包出去,每年收入2万多元,剩余40亩地做成苗圃,种植白蜡。“我们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每户1000元,等苗木成熟,产生效益,每户每年能有五六千元的分红。 ”李俊忠说。
  “下一步,我们计划做农业深加工,准备建一个高档育苗大棚,再把养殖区一起搞起来,让老百姓越来越富裕。 ”李俊忠对未来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打算。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无论多难,也要摘掉穷帽子”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